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跨学科学习活动实践研究

作者

叶宝钦

厦门市同安区岳口小学

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强调在语文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古诗作为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核心,传统教学易致学生理解浅层、兴趣倦怠。而小学中高段学生已具备多学科知识基础与探究能力,将古诗教学与多学科关联,可降低理解难度、丰富文化内涵、强化沉浸式体验,契合新课标要求,为提升教学实效与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

一、设计原则

(一)语文为本,融合不偏核心

以语文学习为核心,先明确古诗教学核心目标(如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再选择匹配学科融合,避免弱化语文要素。如《望庐山瀑布》教学,围绕“感受山水美”的语文目标,融合美术画瀑布、科学析成因,最终回归语言描述实践。

(二)学生主体,活动重探究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展示交流等环节。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学生自主探究重阳习俗(关联道德与法治)、古人思乡方式(关联历史),并制作贺卡(关联美术),深化思乡情理解。

(三)教材适配,主题贴合实际

基于教材篇目设计,选择具备多学科融合点的古诗,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如写景类《饮湖上初晴后雨》关联地理、美术,叙事类《出塞》关联历史、道德与法治,哲理类《题西林壁》关联科学、数学,低年级则避免复杂历史背景融合。

二、实践案例

案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语文 + 美术 + 地理)

主题:感受西湖美景,体会诗人情感,结合美术色彩与地理地形助理解。

流程:

1. 语文初读:读诗感知“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探究西湖晴雨样貌与“比西施”的缘由。2. 地理探究:小组观西湖地理纪录片,绘地形简易图,理解西湖晴雨景观成因。3. 美术创作:按晴雨用不同色彩水彩画西湖,配写诗句。 综合交流:展示画作与地形简图,结合地理知识解读“淡妆浓抹总相宜”,落实语文表达。

融合点:语文(诗意、表达)、地理(地形、成因)、美术(色彩、技法)。效果:四年级(2)班45 人中,“淡妆浓抹总相宜”理解正确率从62% 升至93% ; 82% 能结合画作生动描述; 78% 表示学习兴趣提升。

案例二:《出塞》(语文 + 历史 + 道德与法治)

主题:体会边疆将士家国情怀,结合历史背景与爱国教育深化理解。

流程:

1. 语文研读: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感知诗人情感。

2. 历史溯源:分组查秦汉边塞战争资料,制历史时间轴,解读“人未还”的历史背景。

3. 思政讨论:结合生活谈爱国方式,制爱国行动卡。

4. 综合朗诵:改编含历史解说、爱国誓言的朗诵脚本,小组展示。

融合点:语文(情感、朗诵)、历史(边塞历史、时间轴)、道德与法治(爱国意识、行动)。

效果:六年级(1)班 42 人中,前测仅 45% 能说爱国情感,后测 89% 能结合历史与自身行动阐述; 90% 觉和平珍贵,情感体验深刻。

案例三:《夏日绝句》(语文 + 科学 + 劳动)

主题:体会豪迈爱国气节,结合科学植物观察与劳动种植实践感知。

流程:

1. 语文品读:对比婉约词,理解“人杰”“鬼雄”,探究夏日与豪迈的关联。

2. 科学观察:分组观荷花、向日葵等夏日植物,析植物生长与季节的关系,关联诗人情感。

3. 劳动实践:种植向日葵,完成播种、浇水、记生长日志等任务。4. 综合分享:结合诗、观察记录、劳动日志,谈如何拥有“人杰”品质。融合点:语文(情怀、表达)、科学(植物、季节)、劳动(种植、习惯)。效果:五年级(3)班44 人中, 87% 能结合劳动体验解读“人杰”;劳动参与度 100% , 75% 表示劳动让其更懂诗人豪迈,情感与实践能力双提升。

三、问题与对策

(一)核心问题

1.  学科失衡,弱化语文:过度侧重其他学科实践,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中,小组耗时析地形却未完成语言描述任务。2. 参与不均,主体缺失:部分学生被动参与,如《出塞》历史任务多由优生完成,其他学生仅记录。3. 评价单一,维度不足:仅关注古诗背诵释义,忽略实践、合作与思维素养,如《夏日绝句》评价只看种植成果。(二)优化对策1. 锚定语文,把控节奏:教案明确语文与跨学科目标,设置语文回归环节(如诗意分享、诗句改写),确保跨学科活动后有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实时观察,及时纠偏。2. 细化任务,全员参与:异质分组,为学生分配具体角色(如资料员、绘制员、发言人),确保每人有任务;教师关注内向学生,鼓励表达。3. 多元评价,全面衡量:建立三维评价体系: ① 语文素养(课堂发言、作业); ② 跨学科能力(创作、资料整理,学生互评); ③ 合作素养(参与度、贡献度,实践报告)。如《夏日绝句》既评种植日志,也评情感联结分享。

结论

本研究证实小学中高段古诗跨学科学习活动可行有效,可降理解难度、提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契合新课标。未来需坚持“语文为本、学生主体、多元评价”,拓展融合维度(如关联信息技术),设计更多活动,为古诗教学创新提供丰富案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艳 . 小学语文古诗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 [J]. 基础教育参考 ,2021(12):45-47.

[3] 李娟 . 新课标下小学中高段古诗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J]. 语文教学通讯 ,2023(05):38-40.

[4] 张伟 .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研究 [J]. 教育探索 ,2022(0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