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血管外科的创新生态:吴海先生的系统性破局之道
陈正
上海市义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124

青年医师的成长动能被压抑、前沿知识的流动被阻滞、临床智慧向产业价值的转化路径被梗阻,这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如同环环相扣的锁链,束缚着行业从“制造”向“创造”的跃升。而吴海先生则以敏锐的洞察力,精准诊断了这些“生态级”痛点:年轻医生缺乏安全分享失败经验的平台,国际顶尖知识因语言与付费壁垒难以普惠,临床医生的创新火花难以点燃工程转化的引擎。他深刻认识到,零星的突破无法撼动固有格局,只有重构整个创新价值链,方能破局。由此,吴海先生开启了其作为“生态架构师”的十年探索,目标直指构建一个能自我驱动、协同共生的中国血管外科创新生态系统。
为失败建造一座“安全屋”
2012 年深秋的上海,某三甲医院手术室走廊的灯光映照着几位青年医师疲惫的身影。当吴海先生听到同行那句“并发症案例无处讨论”的叹息时,仿佛触碰到血管外科领域一道无形的枷锁:“在学术会议上,为什么只有老专家能在台上讲,而年轻人则不可以,只能在台下安静地听?”这一现象仿佛打不开的死结,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渴望成长的青年群体。经过长时间辗转反侧的思索,吴海先生的脑海里,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医学进步的基石,或许就藏在年轻人和那些被刻意回避的失败里。当这一想法产生,他便决定采取行动。
在历经半年的酝酿与奔走,2013 年5 月,吴海先生与上海、江苏等多家三甲医院的青年骨干们,如同在岩层中开凿通道般,共同发起了名为 iEndo 青年医师沙龙(I +Endo腔内)的创新平台。这个以爱心符号嵌入名称的组织,从一开始就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学术会议的运行逻辑,明确规定参与讨论的病例无论成功与否皆可分享,尤其鼓励将手术台上血泪换来的失败经验公之于众。同时每期活动都会邀请一些领域顶尖专家,以平等的姿态和青年医师共同展开探究讨论,抽丝剥茧般剖析失误根源。在这种不回避争议、不崇拜权威的坦荡之风的影响下,使 iEndo 迅速成为血管外科领域的思想熔炉。
伴随时间的推移,平台变得越发完善,并构建起了独特的安全容错机制。通过每季度举办的线下沙龙,那些曾令医者夜不能寐的并发症案例,被转化为大量临床操作陷阱的防范指南。同时在多学科协作与技术优化的深度探讨中,青年医师也终于获得正视失误的底气。随着平台的运行,吴海先生觉得还是要把这个有活力的年轻平台交还给医生手中。
当来到 2016 年,他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在与几位共同创始的年轻医生商议后,将iEndo 交给对平台最有感情,主持次数最多的国内知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郭大乔教授,以推动 iEndo 持续创新发展。当郭大乔教授接手平台后,这个诞生于走廊谈话的创意快速完成了蜕变。在郭教授引领下,iEndo 如同注入新生的血管网络,将影响力拓展至整个华东地区。如今每年 5~6 场的高规格论坛,吸引着美敦力、波科等国际巨头提前一年竞相预订赞助席位,由此可见 iEndo 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而且每期的论坛,几乎整个华东地区最权威的手术专家及核心年轻医生均会积极参与其中。在 2018 年,iEndo 被医学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吸纳为该组织的官方学术项目。
“青年医师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犯错的安全感’。”吴海先生在回顾平台发展时,道出最本质的洞见。在 iEndo 平台上,那些失败案例已在岁月淬炼中化作医学进步的阶梯——这或许印证着平台的终极价值:在无影灯照不到的心灵角落,为勇者筑起敢于跌倒的安全港湾。
拆解学术传播的“高墙”
当国际前沿医学知识被锁在付费墙之后,当学术会议的聚光灯只聚焦于权威专家,中国血管外科的青年医师们仿佛置身信息荒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吴海先生收到过很多青年医师的求助,希望获得一些国际前沿医学知识。面对年轻医师的这一境况,让吴海先生看清了横亘在学术传播道路上的三重铁壁——精英化会议将年轻人阻隔在核心圈层之外,单向化传播扼杀思想碰撞的火花,前沿技术向基层渗透的速度缓慢如冰河解冻。就是这些沉疴如同锈死的齿轮,阻碍着中国医学创新的运转。而在晨曦微露的书房里,一个破壁计划在吴海先生的脑中逐渐成形:要建造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术之城。
在经过无数日夜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在 2018 年,“血管新青年”学术平台应运而生。虽然从表面看它只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但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石,却志在九天的创新型平台。吴海先生在创刊词中掷地有声地宣告:“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公众号,而是要报道国际学术新动态,传播临床新数据!继承五四新青年之科学精神,开创外周血管领域学术新风尚!”。这把刺向知识垄断的利剑,是由三柄刃锋共同锻造而成。第一刃劈开语言屏障,通过专业团队将晦涩的海外文献淬炼成通俗的译稿。第二刃拆除医院边界,利用线下沙龙让众多专家和医生同桌论道。第三刃贯通时空壁垒,直连通道使手术室与国际会场声息相闻。
在 2020 年 8 月 17 日,这场静默的革命迎来了里程碑的矗立,全球最大血管外科盛会VEITH 大会将官方中文翻译权授予平台,标志着中国医生首次拥有与国际前沿同步的知识港口。当一篇篇国际前沿医学知识以中文为载体,通过平台向各地传播时,使得中国医学的发展获得了全新的动力源泉。
这场知识传播变革的核心价值,正如吴海先生创立平台时所展望的——继承五四新青年之科学精神,开创外周血管领域学术新风尚。当基层医院通过译稿及时更新手术方案,当青年医师借助国际直连通道登上世界讲台,曾经被高墙分隔的知识疆域,终成滋养中国血管外科成长的沃土。“当知识的星光平等洒落每片土地,医学的银河才真正完整”,这场始于破壁的远征,已然铸就连接中国血管外科未来的虹桥。
医工创新的“魔方公式”
2021 年 12 月 31 日的上海,寒风裹挟着岁末的匆忙掠过科学城。当城市还沉浸在跨年倒计时的期待中时,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吴海先生牵头,在国内知名血管外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陆信武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周东升教授联合指导下,“血管魔方创新孵化平台”悄然问世,该平台的出现,是中国医工转化困局的破冰之举。此时此刻,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正深陷创新泥潭,很多临床医生的奇思妙想蜷缩在论文角落,工程师的精妙设计沉睡在实验室档案,两者之间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吴海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让医生的直觉变成工程师的图纸,让工程师的代码变成手术室的工具。”而该平台,正是基于这句朴素却振聋发聩的理念而生成的,并成为了贯穿平台发展的灵魂。平台通过整合临床需求、工程技术、产业资源,能够加速这一过程的落地实施。本着“做医生身边工程师”的理念,血管魔方将“专利共创、匹配对接、项目管理、产业赋能”作为孵化平台的核心,通过构建“医生 - 工程师 - 企业家”铁三角,降低医疗创新的试错成本,推动更多“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救命产品”。这种模式直击行业痼疾“医疗创新的最大障碍,是临床与工程的语言隔阂。”而血管魔方正是这场对话的专业译者。平台的首个转化成果在2023 年落地。针对左束支起搏领域存在的 器械排他性问题,血管魔方联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蓝教授团队与科赛尔医疗,共同研发出 Cathlink® 电极导线导引鞘组(简称 K 鞘)。该产品通过医工协作模式,为左束支起搏术式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吴海先生曾讲过“血管魔方的使命是为血管领域医师和工程师提供创新协作平台,血管魔方的愿景是成为血管领域最受医师信赖的创新转化助手”,这一核心定位始终指引平台发展方向。面对医工转化领域的结构性瓶颈,“医工结合的孵化已经进入 3.0 时代,正从‘空间租赁’升级为‘临床价值创造共同体’”,该升级通过三项核心机制实现系统性变革。首先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医院获得技术升级与收益分成;其次构建系统化风险管控体系,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最后完善闭环退出机制,推动孵化平台加速成果转化。这三项机制共同形成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实现三方价值共赢:医院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诊疗能力并以收益分成反哺科研,企业借助临床导向研发降低试错成本并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平台则以专利转化率为核心指标实现自我造血发展。
吴海先生说过“血管里没有迷宫,只有还没转对的魔方”,这句哲理恰是对平台逻辑的精炼概括:传统模式中的资源错配如同迷宫困局,而血管魔方通过专利共创精准定位临床需求,资源整合打通转化路径,临床验证实现价值闭环,最终让创新之火照亮每个血管领域的求索者。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破局之路
在泛血管疾病高发、进口器械长期垄断的严峻背景下,吴海先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的研究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核心痛点。他所发表的《泛血管领域器械孵化平台建设的探索:破局产业创新与生态构建》这篇文章,不仅系统绘制了全球创新地图,更构建了中国破局的科学路径,展现出深厚的学术洞察力与推动产业变革的使命感。
文章中以全球视野出发,锚定中国坐标。研究首先构建了清晰的全球坐标系。他敏锐捕捉到国际孵化平台的两大主流路径:以强生 JLABS 为代表的资源整合型巨头,依靠资本与市场优势打造无边界创新生态;而以美国The Foundry 为典范的技术深耕型平台,则注重医工转化全链条服务,并孵化出多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这一分类学不仅揭示了成功的共性:知识产权保护、专业运营能力、资金可持续性,更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平台在核心技术积累、盈利模式成熟度以及高端人才储备上的差距,这为中国创新提供了精准的改进标尺。
面对国内临床需求与产业研发脱节的核心困境,吴海先生在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医生是创新核心引擎”的颠覆性理念。他以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为经典案例,剖析了如何将临床一线的“痛点”高效转化为创新“起点”:通过系统性创新培训、搭建医工对话平台、提供从概念到临床的全流程支持,CCI 成功激活了医生的创新潜能。在葛均波院士带领下诞生的国产原创 K-Clip 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系统,正是这一模式结出的硕果,一举打破该领域进口垄断。吴海先生的理论构建,为“临床驱动型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范式。
吴海先生的贡献远不止于理论呼吁,他还深入中国土壤,描绘出了本土孵化平台的崛起蓝图:
政策引擎:精准分析政府主导模式的关键作用,如上海理工大学 OPIC 学院通过打造医工交叉“特区”,形成产学研用闭环,为高端器械研发储备核心人才;
集群效应:揭示区域产业集群(如张江“创新飞地”)如何通过整合产业链要素,弥补单一平台资源短板;
协同网络:强调深化产学研合作是技术转化的加速器,OPIC 与西门子共建影像研发中心,即是借力国际资源提升本土创新层级的典范。
吴海先生的研究成果已超越学术范畴,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他在文章中所构建的“全球对标 - 问题诊断 - 本土实践”三维模型,为政策制定者优化创新环境、为平台运营者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他深刻地指出,唯有在核心技术攻坚、专业化运营、高端人才集聚和国际合作深化上同步发力,中国泛血管器械孵化生态方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质变。
对于吴海先生的这篇文章而言,是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爬坡过坎关键期的及时雨。他以严谨的全球比较廓清方向,以“医生赋能”理念点燃源头活水,以本土化生态构建描绘落地蓝图。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国内泛血管器械孵化系统化研究的空白,更在于为中国从器械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铺设了一条清晰而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通途。未来产业的突破,正深植于这样兼具洞察力与建设性的研究沃土之中。
从 iEndo 沙龙为年轻医生搭建分享失败、直面失误的“安全屋”,到“血管新青年”平台以革命性姿态打破知识垄断、实现全球前沿同步,再到“血管魔方”创新孵化平台精准对接临床与工程、加速救命技术的转化落地,吴海先生的三次“精准切割”,直指中国医疗创新生态的沉疴积弊。他的实践完全超越了个人成就的范畴,构建了一套从思想解放、知识平权到价值共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其背后贯穿的,不仅是对“医生是创新核心引擎”理念的坚定践行,同时是对构建开放、协作、容错以及可持续创新生态的不懈追求。他的文章《泛血管领域器械孵化平台建设的探索:破局产业创新与生态构建》,更是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蓝图,给中国从器械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指明了破局路径。吴海先生的故事证明,以医者仁心洞察痛点,以工程师思维构建系统,便能够层层解锁束缚创新的枷锁,为中国医疗从制造迈向创造,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他所推动的这场静默变革,正在润物细无声间重塑着中国血管外科乃至医疗创新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