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中的浮雕与油画:空间对话的千年变奏
吴铖程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4
1. 同源与分流:从古典到文艺复兴的造型基因
西方浮雕艺术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雕塑家已掌握了人体解剖结构,并创造出一种动态平衡法则——将人体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保持松弛,在静态石材上表现出内在运动感。这种三维空间的实体表现成为古典艺术的基石。浮雕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希腊神庙和罗马凯旋门上展现出压缩空间与平面装饰的完美平衡。古埃及与哥特式浮雕则通过压缩体积与线性组合,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适应性艺术效果。当油画在 15 世纪文艺复兴中期诞生时,艺术家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此时,古希腊罗马浮雕成为最重要的借鉴对象。文艺复兴的口号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而在绘画领域,浮雕艺术提供了直接的视觉范本。创作题材上,文艺复兴油画延续了浮雕常见的神话与宗教主题。拉斐尔的《美惠三美神》直接参照古希腊同名浮雕作品,达·芬奇的《丽达与天鹅》同样源自古典浮雕原型。这种传承不仅是主题的延续,更包含形式语言的转换。在技法层面,浮雕的实体空间处理方式为油画提供了关键启示:米开朗基罗作为横跨雕塑与绘画的大师,将雕塑中的体积感和解剖知识融入其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使 343 个人物“有如雕塑在房顶上一般”油画家们借鉴了浮雕的光影处理原则,通过明暗渐变塑造形体,使平面具有立体纵深感透视法的应用则使两种艺术共同突破平面限制,创造出科学的空间秩序
2. 空间表现的共鸣:油画对浮雕技法的内化
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油画与浮雕的空间表现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共生关系。透视法不仅改变了绘画,也重塑了浮雕的空间观念。在法国沙特尔大教堂的哥特式浮雕中,人像比例适应柱身形状被拉长,头部探出柱身,从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这种趋势与绘画追求的三维真实感殊途同归。巴洛克时期,两种媒介的空间互动达到新高度。贝尔尼尼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将建筑、光影与雕塑动态完美融合。他的浮雕设计以建筑为背景,创造环境与雕塑的整体氛围。这种整体空间观念影响了同时代油画创作,使画面突破框限,与展示环境形成互动——这一理念在当代装置艺术中仍有回响。19 世纪的艺术变革中,油画与浮雕的空间语言进一步融合。法国雕塑家罗索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理论引入雕塑,探索“在色光照耀下雕塑最闪动最精彩的部分”。这种对瞬时光影效果的追求,使固态雕塑获得了类似油画的氛围表现力。罗丹的革新则更具深度。他在浮雕创作中运用虚实对比,通过凹陷结构取代坚实凸出的传统形式,使空间流动起来。这种正负空间转换的理念与 20 世纪初立体派绘画的实验不谋而合。乌克兰雕塑家阿基本科正是受到这种启发,在作品中“把坚实的平面与挖空的开放的体积对比形成独特的节奏和动感”,实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空间语言互译。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雕塑学派早已预示了这种心理空间的表现。图里奥·隆巴多创作的夫妇半身浮雕,通过下垂的双肩、松弛的嘴角和迷离的眼神,创造出“高深莫测的心理空间”。这种情感空间的探索为后来油画中的心理现实主义提供了范本,显示出两种媒介在超越物理空间方面的共同追求。
3. 边界消融:现代与当代的媒介跨界
现代主义时期,浮雕与油画的传统界限被不断挑战。布朗库西以极简形式探索雕塑的本质,他创作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物”将造型简化至最纯粹的状态。这种简化抽象的理念同时影响了油画与浮雕创作,催生出对空间本质的重新思考。
构成主义雕塑家进一步打破媒介藩篱。瑙姆·加博等人“用一种新的方式把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进行了新的塑造”,提出“用空间、时间来取代量感”。这种时空观念将雕塑要素与建筑要素结合,也为油画提供了新的空间表现维度。当代艺术创作中,两种媒介的融合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态势:余康的《镜子》使用镜面不锈钢板排列,在空间中形成动态光影效果,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他强调:“形式不是表现目的,我更关注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王健权与梁国兴将传统材料与当代艺术结合:梁国兴用马鬃毛模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墨韵;王健权则通过金属与木材的并置,探索自然与工业材料的对话安塞姆·基弗的实践代表了当代综合材料的突破。在其 2025 年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个展中,他将电解沉积物、金箔等材料融入巨幅绘画,创造出介于绘画与浮雕之间的混合形态。作品《密苏里,密西西比》高达 30 英尺,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空间的重新定义青年艺术家的实验尤为值得关注。在2025 年上海油画雕塑院“第三届当代雕塑·油画青年推介展”中,24 位青年艺术家展示了媒介融合的新可能。展览呈现“青年艺术家在精研雕塑、油画本体语言的同时,自由灵活地吸收各种新材料、新媒介乃至新观念为己所用”。这种探索反映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开放性和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趋势。
4. 历史启示与当代回响
从古希腊至今,浮雕与油画的互动揭示了西方艺术空间观念演进的深层逻辑。二者关系经历了从技术借鉴到语言互译,最终走向媒介融合的完整过程。这种跨媒介对话不仅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更不断重塑人们对空间的感知方式。
在数字化与虚拟现实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实体空间的表达反而获得了新的意义。2025 年青年推介展中,杨昕的《一个人》以静态泥塑表现个体自省的心理瞬间,王礼军的《蔓延》则将雕塑的手感与观念结合。这些作品证明,即使在虚拟时代,物质性与实体空间的体验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余康的《镜子》在当代展览中引发的互动体验,与巴洛克时期贝尔尼尼对光影环境的整体控制遥相呼应;梁国兴用马鬃毛创作的中国山水意境,既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是对浮雕与绘画边界的重新定义。这些实践表明,两种媒介的对话仍在持续深化,并不断融入新的文化语境。
总结:
浮雕与油画在西方艺术史上的互动,远非简单的技术借鉴史,而是一部关于空间认知的哲学演变史。从古希腊的实体空间征服,到文艺复兴的透视革命,再到现代主义的空间解构与当代艺术的跨界融合,这两种媒介的对话始终推动着艺术向更广阔维度发展。在2025 年的当代艺术现场,我们依然看到青年艺术家“从本土经验出发,以夸张的造型语言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个体生存状态”,这正是千年空间对话的当代延续。未来艺术的发展,仍将在这场永无止境的空间探索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吴铖程,男,汉族,籍贯:福建宁德人,绘画艺术学院,2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油画,研究方向:现代油画语言表达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