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卢玉
江苏凯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 215300
引言
山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面临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勘察难度大等挑战,传统勘察方法往往耗时耗力,且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质信息。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逐渐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为山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无人机平台搭载多角度相机,实现快速、高效、全面的数据采集,为山区岩土工程勘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优势
(一)高效性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展现出显著的高效性。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踏勘和测量方法,无人机能够迅速覆盖大面积区域,短时间内完成数据采集任务。无人机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轻松飞越复杂地形,包括陡峭的山坡、深谷等难以到达的区域,从而大幅缩短了勘察周期。此外,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自动化飞行和数据处理流程,减少了人工干预,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数据采集阶段,还贯穿于整个勘察流程,为山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全面性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全面性体现在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山区地形地貌信息。通过搭载多角度相机,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方向的影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生成三维地形模型,真实还原山区地形特征。这种全面性使得勘察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包括山体坡度、地貌类型、植被覆盖等,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丰富的地形信息。此外,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还能够捕捉到传统勘察方法难以发现的地质构造细节,提高了勘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高精度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还表现出高精度特点。通过高精度的定位系统和先进的影像处理技术,无人机能够获取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精细处理后,可以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地形模型,为勘察人员提供精确的地形地貌信息。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面,高精度影像数据使得勘察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如滑坡、泥石流等。同时,高精度数据还支持对工程勘察数据的精确提取,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二、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一)勘察前准备
1 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
在无人机倾斜摄影应用于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之前,进行详尽的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至关重要。这一步骤不仅有助于勘察人员了解勘察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特征、交通状况、气象条件等,还能为后续的飞行计划制定和数据处理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实地踏勘,可以初步评估无人机飞行的可行性,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如高压线、障碍物等。同时,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历史勘察报告等资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勘察区域的地质背景,为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 飞行计划制定
基于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的结果,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是确保无人机倾斜摄影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飞行计划应明确无人机的飞行路线、高度、速度、拍摄角度等参数,以确保能够全面覆盖勘察区域,并获取高质量的影像数据。在制定飞行计划时,还需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光照条件等外部因素,选择适宜的飞行时间,以避免不利天气对数据采集的影响。此外,合理的飞行计划还能有效减少飞行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勘察成本。
3 检查设备与调试
在无人机倾斜摄影勘察前,对无人机及其搭载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包括检查无人机的飞行性能、电池电量、相机性能等,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对相机进行调试,确保影像数据的分辨率、色彩还原度等满足勘察需求。通过详细的检查与调试,可以有效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飞行事故和数据质量问题,保障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数据采集
1 无人机飞行作业
无人机飞行作业是数据采集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影像数据的质量和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在飞行作业前,需根据预先制定的飞行计划,对无人机进行精确的航线规划和参数设置,包括飞行高度、速度、拍摄间隔等,以确保无人机能够按照既定路线稳定飞行,并获取覆盖整个勘察区域的影像数据。飞行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包括电池电量、信号强度等,确保飞行安全。同时,根据实时天气和光照条件,适时调整飞行参数,以获取最佳的影像效果。
2 影像数据获取
影像数据获取是无人机飞行作业的直接成果,也是后续数据处理与三维建模的基础。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搭载的多角度相机将按照预设的拍摄参数,从不同角度对勘察区域进行连续拍摄,获取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这些影像数据不仅记录了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还包含了丰富的纹理和色彩信息,为后续的地形地貌分析、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获取影像数据后,需对其进行初步的质量检查,包括检查影像的清晰度、色彩准确性、重叠度等,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影像数据,需及时进行补拍或重新飞行,以确保最终获取的影像数据满足勘察需求。
(三)数据处理与三维建模
1 影像预处理
影像预处理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处理流程中的首要步骤,其目的在于提升影像质量,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预处理工作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影像辐射校正,以消除因光照条件、相机性能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影像亮度、色彩不均;影像几何校正,纠正因相机姿态、镜头畸变等引起的影像变形;以及影像增强处理,通过对比度拉伸、锐化等手段,提升影像的细节表现力和可读性。
2 空中三角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处理中的关键环节,它基于多张影像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自动匹配同名点,计算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进而恢复影像的空间位置和姿态。这一过程中,会利用到影像的重叠度、纹理特征等信息,通过复杂的数学算法,精确计算出每张影像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空中三角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三维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该环节需要采用高精度的算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三维模型生成
在完成影像预处理和空中三角测量后,接下来便是三维模型的生成。这一步骤利用空中三角测量得到的影像外方位元素和影像数据,通过密集匹配、点云生成、三角网构建等步骤,将二维影像数据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点云模型或网格模型。在生成三维模型的过程中,还会对模型进行平滑处理、纹理映射等操作,以提升模型的真实感和可视化效果。最终生成的三维模型能够直观展示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地形地貌分析、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等提供有力的工具。
(四)勘察成果分析与应用
1 地形地貌分析
地形地貌分析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应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处理得到的精细三维模型,可对勘察区域的地形起伏、坡度变化、地貌类型等特征进行详细解析。具体而言,可利用三维模型进行等高线生成、坡度坡向分析、地表切割深度计算等,从而直观展示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2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另一关键应用。借助高分辨率的三维模型和影像数据,勘察人员能够敏锐捕捉到勘察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体、泥石流沟道、不稳定边坡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影像数据,还可以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动态变化,评估其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
3 工程勘察数据提取
工程勘察数据提取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应用中的直接体现。在完成地形地貌分析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后,可从三维模型中提取出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勘察数据,如地面高程、坡度坡向、地表覆盖类型等。这些数据为工程设计的参数设定、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的影像数据,还可以对勘察区域内的建筑物、道路、桥梁等人工设施进行精确测量和定位,为工程的规划布局和施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勘察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勘察成本和风险。借助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可以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生成精确的地形地貌模型,为勘察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随着无人机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山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也应关注该技术在数据处理、模型优化等方面的挑战,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少辉 . 无人机航摄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5,(02):203-205.
[2] 董旭光 . 无人机遥感影像在露天矿地表勘查中的应用 [J]. 石材 ,2025,(02):7-9.
[3] 马建雄 , 明镜 , 周成涛 , 等 . 基于实景三维与 GIM 技术的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应用 [J]. 测绘通报 ,2024,(11):74-7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