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场与正线行车调度的衔接协调机制分析探讨
祁宇飞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信号系统的车场与正线运行模式一体化是提高车辆出入场段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从工程设计及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规划与设计过程,给出了地铁信号系统的车场与正线运行控制模式一体化运行要考虑的相关要素、主要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提出了配套优化措施。地铁车场作为列车始发、终到、临修及夜停的重要场所,与正线行车调度之间必须实现精准对接。调度协调工作涵盖列车运行计划编制、临时调整指令下达、列车进出库调度执行等多个层面。若衔接机制不畅,将导致列车晚点、调度混乱甚至安全风险。本文聚焦调度协调机制中的实际问题与优化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地铁车场与正线行车调度的关系概述
地铁车场通常位于线路的两端或关键中间节点,承担着列车的日常停放、检修、调试、清洁及夜间停放等多项重要任务。车场不仅是列车运营的起点和终点,更是保障列车安全、整备和运行质量的关键环节。车场调度主要负责按照既定的运行计划,合理安排列车的进出库操作、股道分配及检修调度,确保车辆状态符合运行需求。与此同时,正线调度则肩负着全线列车的运行组织与指挥,负责协调列车在正线上的行进、折返和交路调整,保障列车按时、安全运行。两者在职责上虽有分工,但在列车运行图、发车时间、列车调配和折返操作等关键环节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协同作业。调度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人工通信是两者实现无缝对接的基础,通过及时准确的指令传递与反馈,车场与正线调度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从而保证整体运行图的顺畅执行,提高地铁运营的效率和可靠性。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调度指令传递不及时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部分地铁线路调度中心与车场之间的通信仍依赖人工语音或纸质命令,缺乏高效、智能的指令传输机制。尤其在运行高峰期或突发情况出现时,调度指令往往需要层层转达,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执行延迟甚至误传。部分情况下,列车因未能及时接收调度命令而错过出库时间,进而引发后续折返列车无法按时进站,造成运行图中断,影响整体运输秩序与乘客体验。
2.2 调度系统数据共享不充分
目前,一些地铁线路正线调度与车场调度仍使用独立运行的系统平台,系统间缺乏数据接口或存在权限壁垒,无法实现关键信息的实时同步。调度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对方调度区域的车辆位置、信号状态或设备占用情况,增加了决策盲区。此外,缺乏统一数据源也不利于调度计划的协调调整,降低了系统整体的响应能力和运行效率。
2.3 计划编制缺乏联动机制
在运行图及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中,部分运营管理单位存在“正线优先”的倾向,忽视车场实际能力与调度节奏,造成计划安排与实际执行脱节。车场调度人员由于参与程度有限,难以及时提出调车路径、股道安排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导致运行图执行中频繁出现调整,增加调度压力。缺乏事前联合推演与仿真验证,也使得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各方协同处置困难,影响整体运行稳定性。
3 衔接协调机制的构建路径
3.1 建立统一调度指挥平台
建立统一的调度指挥平台,是提升地铁车场与正线调度协同效率和运行安全的基础保障。该平台应覆盖整个线路的所有车场、正线区段、折返股道以及接轨区域,实现对列车位置、运行状态、信号占用情况、股道使用等关键数据的全面整合和实时监控。通过将多源数据汇聚在“一张图”式的可视化界面中,调度员能够直观、快速地掌握列车运行全貌,及时发现异常并做出响应。平台设计应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包括快速指令下达、状态实时更新、多级权限管理以及指令执行过程的自动记录与追溯,确保每项调度指令都能准确传达且责任明确。此外,该平台应具备开放的数据接口,能够与信号系统、车辆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等其他关键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信息的横向流动与共享,推动调度工作的智能化发展。统一指挥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调度的整体协同效率,也为未来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自动化调度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3.2 完善调度通信与反馈机制
为保障调度指令的有效执行,需构建多通道、双向反馈的通信与信息反馈机制。调度指令应通过调度系统下达的同时,辅以语音通话及书面记录等方式进行确认,防止指令遗漏或误解,确保每一项操作具备可追溯性。车场调度在接收指令后,应第一时间通过系统反馈执行进度和结果,实现调度指令闭环管理。针对高峰运营、节假日大客流或临时调整等复杂场景,可设置专项协调小组,专人跟踪进出库列车状态,缩短响应时间,提高调度灵活性。建立常态化的调度沟通机制,也有助于增进调度员之间的理解与配合,提升整体协作水平。
3.3 优化列车运行计划联编机制
科学合理的列车运行计划是调度协调的基础保障。为提升计划的可执行性和抗扰能力,应由运营管理部门牵头,联合车场调度、正线调度、信号系统、车辆检修等多部门共同参与运行图和调车计划的编制,形成联动机制。运行计划不仅要体现正常情况下的运行安排,还应纳入故障、临时加开列车等应急场景的调整预案。在计划确定后,需组织仿真模拟或桌面推演,验证计划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并对关键调度节点进行优化调整。此外,还需建立计划变更的评审与备案机制,防止无序更改导致运行混乱,为行车调度提供稳定支撑。
3.4 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列车故障、信号异常、线路拥堵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考验车场与正线调度的协同应变能力。应急协调机制的建立,应围绕“快速响应、分级处置、信息共享”三大原则展开。首先,需明确应急事件的分级标准和各等级对应的响应流程,并制定详尽的责任分工,确保一旦事件发生,各方能迅速进入角色、协同联动。其次,应建立应急预案库,涵盖常见调度冲突与调车失败情形,并定期组织联合演练,检验方案可行性与执行效率。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的联动机制建设,可显著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与运营安全保障能力。
结束语
地铁车场与正线行车调度的有效衔接协调,是保障地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环节。通过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完善通信反馈机制、优化运行计划联编以及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调度协同效率,减少列车延误和运行中断风险。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应进一步推动调度系统的集成与智能化,强化数据共享和多部门协作,实现调度工作的精细化和自动化,从而持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 毛保华,刘明君,黄荣,等.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理论与关键技术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5)165-178
[2] 明瑞利,叶霞飞.东京地铁与郊区铁路直通运营的相关问题研究[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12(1):21.
[3] 胡春平,毛保华,朱宇婷.综合客运枢纽旅客全过程流线优化模型[ 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2,,1(3):159.
[4] 寇俊,黄靖宇,顾保南.东京都市圈郊区圈层轨道交通供需特征分析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