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探讨
张旺彬
杭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与轨道交通发展,地铁网络化运营成必然趋势。它通过统一调度、协调运行等形成有机整体,可提升效率、优化配置,为乘客提供便捷服务。但网络化运营也让安全管理挑战加剧:线路间相互影响和依赖性增强,单一线路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整个网络安全,传统单线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本文旨在研究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特点与挑战,构建科学框架,提出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为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1.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构建有效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地铁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特点,需要运用系统性的方法进行全面识别和深入分析。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和人为风险四个方面。技术风险涉及信号系统故障、供电系统异常、车辆设备失效等技术层面的安全隐患,这些风险在网络化运营中可能通过系统间的耦合关系产生连锁反应。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不当、制度执行不力、信息传递失误等管理层面的问题,网络化运营的复杂性使得管理风险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显著增加。环境风险包括恶劣天气、地质灾害、外部干扰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威胁,在网络化运营中,环境风险的影响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到多条线路。人为风险涉及操作人员失误、乘客违规行为、恶意破坏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问题,网络化运营中人为风险的防控难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通过对这些风险的系统识别和深入分析,可以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特点分析
2.1 系统复杂性特点
地铁网络化运营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结构的多层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运行的动态性。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地铁系统由原来的单一线路发展为多线路组成的复杂网络,各线路之间通过换乘站、共线区段等形式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网络结构使得系统的组成要素更加多样化,包括线路、车站、车辆、信号、通信、供电、环控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更加复杂。同时,网络化运营中的各项功能,如客流组织、运行组织、设备维护、应急处置等都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协调和配合,这使得系统的功能结构更加复杂。此外,网络化运营环境下,系统的运行状态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各线路之间的运行状态相互影响,使得系统的动态性更加突出。
2.2 风险传播特点
网络化运营环境下 , 地铁系统的风险传播具有快速性、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在网络化运营中,各线路之间通过换乘站、共线区段等形式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单一线路的故障或异常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到其他线路,引发连锁反应。风险传播的快速性体现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风险事件的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网络,对系统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风险传播的广泛性体现在网络化运营中,单一线路的故障或异常可能影响到整个网络的运行,影响范围更加广泛。风险传播的不可预测性体现在网络化运营的复杂性使得风险事件的影响路径和程度难以准确预测,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需要充分考虑风险传播的特点,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确保风险事件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3.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3.1 组织架构体系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体系是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需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应采用分级管理、统一指挥的原则,建立由公司级、线路级、车站级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公司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统一的安全管理政策和标准,协调各线路的安全管理工作,监督和指导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线路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线路的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制定等。车站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车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检查、乘客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监督等。同时,为了确保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建立健全的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定期会议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等。
3.2 技术支撑体系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各线路安全管理信息的统一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支撑体系应包括安全监控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安全监控系统负责对网络化运营中的各项安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包括设备运行状态、客流情况、环境条件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风险评估系统负责对网络化运营中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析 , 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协调各线路的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应急响应的快速性和有效性。数据分析系统负责对网络化运营中的各类安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 发现安全规律和趋势,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持。
3.3 制度体系建设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在网络化运营环境下,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各项安全管理活动,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度体系建设应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考核评价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规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流程,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操作规程应针对网络化运营中的各项具体操作制定详细的规范和标准,包括设备操作、客流组织、维护保养、应急处置等,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应急预案应针对网络化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和资源配置,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置。考核评价制度应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各级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结束语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是复杂系统工程,需从组织架构、技术支撑、制度体系多维度设计实施。研究表明,其具有高复杂性、风险传播快、影响广等特点,需通过统一标准、协同管理等实现风险控制,且需各级协同配合与健全沟通机制。随着规模扩大,安全管理挑战加剧。未来应深化风险识别、预警及应急策略研究,完善体系,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建立中国特色体系,支撑轨道交通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帅博 , 周珂 . 地铁网络化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37(01):12-13+27.
[ 2] 赵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探讨[ J].智能城市,2023(4):60.
[3] 张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