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女排发展中的区域协同机制研究
林军 李艳杰
1. 深圳市龙岗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深圳 518172 ;2.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210095
一、引言
中国女排作为我国 " 三大球 " 中的标杆队伍,其成功不仅依赖于国家队层面的卓越表现,更离不开基层青少年队伍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人才培养体系。随着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创新青少年排球发展机制,特别是通过区域协同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已成为重要课题。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通过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为全国青少年排球运动提供了新思路。
市龙岗区女排队伍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突出典范,以业余队身份在 2023 年全国青少年 U17 女子排球冠军赛中荣获亚军,创造了广东省专业队历史最佳战绩,并有三名队员入选国少队。这一成绩得益于龙岗区探索形 的特色区域协同机制,包括体教融合模式、国际合作路径和竞赛体系创新等。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龙岗区案例,提炼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旨在为我国青少年女排发展的区域协同机制构建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区域协同机制是指不同地区或机构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方式,实现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体育领域,区域协同主要表现为地区间人才培养合作、竞赛体系共建、教练员资源共享等形式。其理论根基源于协同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强调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内外青少年排球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强调专业化和体教融合两种路径的优劣;二是对特定区域排球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如对江苏省、浙江省等地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三是对体教融合政策落地实施的研究,探讨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因素和解决路径。然而,现有研究对区域协同机制的系统性分析仍显不足,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排球队伍快速崛起的案例研究较为缺乏。
表1 :区域协同机制的理论维度

本文以市龙岗区女排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其区域协同机制的具体实践、运行效能和面临的挑战,填补现有研
究的空白,为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排球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三、市龙岗区女排的区域协同实践市龙岗区女排队伍并非传统体育强区的专业队伍,而是以布吉中学为基地、通过体教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特色队伍。其在短时间
内实现全国亚军突破的背后,是一套创新性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一)发展历程与规模
龙岗区布吉中学女子排球队成立于 1994 年,是全国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传统项目学校、市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经过近30 年的发展,该队已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练员 6 名(其中副高职称的教练、教师 3 名),队医 1 名,全队有 40 余名队员,U18 组平均身高 85 米,现有运动健将 1 人,其余全部是一级排球运动员,已有 4 人正式入编广东省女排,今年还将代表广东省参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女子 18 岁以下组)决赛。U15 组身高 79 米,平均年龄 14 岁,U18 组。这种规模和质量在业余队伍中极为罕见,体现了其培养体系的高效性。
表2 :市龙岗区布吉中学女排队伍发展历程

(二)区域协同的模式创新
体教结合深度融合。龙岗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体校独立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创造了“专业队(俱乐部)+ 市群众体育促进中心 + 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 学校”共建模式,共享教练资源、训练设施和科研成果,确保运动员在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的同时,获得系统的文化教育。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和职业发展单一化的难题,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国际资源引入与协同。2021 年,中塞女排俱乐部与布吉中学和龙岗区体校签署共建梯队合作协议,开创了国际化共建模式。这一合作不仅引入了塞尔维亚排协的先进青训体系和技术资源,还包括中外教练协同执教、国际训练标准对接和海外集训机会。塞尔维亚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玛苏林直接参与青训工作,认为 " 这些小队员的身体素质都很好,有些身高已经超过 90 米,这是非常棒的,希望她们未来能成为女排的骨干,也希望她们未来能努力成为中国国家队队员"。
多层次竞赛体系协同。龙岗区女排积极参与长三角青少年排球精英赛等区域性赛事、全国青少年 U17 女子排球冠军赛和第一届三大球运动会排球赛等国家级赛事,以及亚洲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形成了以赛代练、以赛促训的竞赛体系。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激烈竞争,队伍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升了竞技水平。仅在 2023 年,该队就获得了亚洲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亚军、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第一名、全国青少年U17 女子排球冠军赛亚军等多项目荣誉。
四、区域协同机制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模式
基于市龙岗区的实践经验,我国青少年女排区域协同机制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四个关键要素的高效整合与互动。(一)政策协同机制
政策协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龙岗区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投入、招生优惠和教练员引进政策等。这些政策与教育部门的体育政策、学校的特长生政策形成协同效应,为队伍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协同的核心在于打破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制度壁垒,实现运动员注册、招生、学籍管理、训练竞赛等方面的政策互通。如龙岗区通过特色政策,允许布吉中学在全市范围内招收有排球特长的学生,并给予相应的学术支持,确保运动员训练和学习两不误。这种政策协同不仅限于区域内,还扩展到区域间,如长三角地区通过《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区域性政策文件,为跨省市的体育合作提供了框架。
(二)资源协同机制
资源协同是区域协同的物质基础和核心支撑。龙岗区女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效整合了多种资源:一是场地设施资源,共享使用布吉中学和体校的训练场地;二是教练资源,集合了学校体育教师、职业队和高校专业教练以及俱乐部外籍教练的多方优势;三是医疗科研资源,为运动员提供科学训练支持和运动伤害防护。
资源协同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流动机制,使分散在不同机构的资源能够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如中塞女排俱乐部与布吉中学的合作中,俱乐部提供专业训练方法和国际交流机会,学校提供生源和文化教育保障,形成了优势互补。类似地,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排球精英邀请赛等平台,实现了区域内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资源的交流共享。
人才培养协同是区域协同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导向。龙岗区探索出了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省专业队(俱乐部)”一条龙培养体系,通过各学段衔接打通了人才培养通道。这种纵向协同与江苏女排青训坚持的体教结合方针类似,江苏通过”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优质教育体系,并斥巨资聘请具有丰富青训经验的教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协同的关键是建立共同培养标准和衔接机制,确保运动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机构间能够顺畅过渡和持续发展。如龙岗区布吉中学与中塞女排俱乐部的合作中,俱乐部青训总监直接参与学校训练工作,确保训练体系的一致性;而长三角地区则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交流比赛,促进区域内青少年运动员的共同提高。
(四)赛事协同机制
赛事协同是区域协同的实践平台和检验标准。龙岗区女排不仅参与各类全国性赛事,还积极参加区域性赛事如全国青少年排球联赛暨中学生排球区域联赛、“一起向未来”全国青年女子排球精英赛、“滇池杯”两岸四地女子排球精英赛、长三角青少年排球精英赛,以及国际交流赛事。这种多层次赛事参与为运动员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加速了年轻队员的成长成熟。
赛事协同的关键在于构建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竞赛体系,使不同水平的队伍都能找到适合的参赛平台。如长三角地区通过举办青少年女排精英邀请赛,为地区内队伍提供了高水平较量的机会;辽宁省则通过举办区域青少年排球邀请赛,推动辽吉黑蒙 " 三省一区 " 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区域性赛事与国家级赛事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青少年排球竞赛体系。
表3 :青少年女排区域协同运行模式框架


五、发展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区域协同机制赋能我国青少年女排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当前青少年女排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凭借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快速发展崛起;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教练短缺等困境。如原中国女排主教练俞觉敏在调研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时发现,当地体育设施不足、专业教练缺乏,需要通过与东部地区合作来改善条件。这种区域不平衡不利于全国青少年女排事业的协调发展。
1F目可能难以持续。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三省一区" 的合作虽有一定成效,但仍需建立更加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体教融合深度不够。虽然体教融合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仍然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分割的现象。如学校的室内排球场地和专业器材严重不足,想高质量的训练很难,而体育系统场馆器材却存在着承包出租甚至空置现象,两者之间尚未完成和实现高效协同。
国际协同面临文化和制度障碍。虽然龙岗区引入了塞尔维亚教练和技术资源,但中外训练理念和方法存在差异,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如何将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我国青少年女排区域协同发展可采取以下优化路径: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制定全国性的青少年排球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协作重点。对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通过东西部协作等方式给予针对性支持,如浙江绍兴与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的 " 越马金牌计划 ",通过 " 信息互通,两地共育,三方选拔" 推进教育体育全面融合。
建立资源流动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议构建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练、场地、医疗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可以借鉴江苏的经验,“多所学校与苏州市体校等机构建立了联合体,共同构建体教融合的一体化业余训练网络,形成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体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议进一步打破体育与教育系统间的壁垒,建立统一的运动员注册、招生、学籍管理和竞赛体系。
可以推广龙岗区布吉中学的经验,将专业训练与学校教育真正有机融合,培养既有竞技水平又有文化素养的全面型人才。拓展国际合作广度与深度,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议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龙岗区引入塞尔维亚青训体系的成功经验,通过多种渠道与国际
排球强国开展合作。不仅可以引入国际优质资源,还可以将中国球员和教练输出到国外俱乐部,形成双向交流机制。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增加比赛机会。建议借鉴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举办区域性青少年排球赛事,为不同水平的队伍提
更多比赛机会。类似辽宁举办的国际性青少年排球赛事,邀请国外队伍参加,不仅可以提高竞技水平,还可以增进国际交流。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市龙岗区女排为例,探讨了我国青少年女排发展中的区域协同机制。研究发现,龙岗区通过体教深度融合、国际资源引入和多层次竞赛参与,构建了创新性的区域协同模式,有效促进了青少年女排人才培养。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分散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
区域协同机制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女排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成功运行依赖于政策协同、资源协同、人才培养协同和赛事协同四大机制的有机配合。龙岗区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区域协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竞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甚至创造" 业余队伍战胜专业队伍" 的奇迹。然而,区域协同机制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持续性不足、体教结合深度不够等挑战,需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资源流动平台、深化体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等路径进一步优化。
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协同机制的长期效应评估,需要跟踪研究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二是不同地区区域协同模式的比较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协同路径;三是区域协同机制的数量化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精确的参考。
我国青少年女排发展中的区域协同机制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 也为其他球类项目乃至其他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区域协同机制, 有望为中国排球事业的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洋. 对青少年女排运动员拦网技术的认识与思考 [J]. 体育风尚.2025 (07).
[2] 刘谕萱.PAP 效应最佳间歇时间下复合式训练对青少年女排队员垂直弹跳的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2024-05-16.
[3] 江守阳. 培养青少年排球人才中塞女排青少年排球训练营结营[J]. 体育风尚,2023-08-15.
[4] 姚瑶, 韩军生. 青少年女排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特征探析[J] 体育视野,202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