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路径探析
廖明俊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434000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全员育人”是从育人主体角度出发,动员学校全体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共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全过程育人”是从育人的时间维度而言,教育渗透学生的各个成长与发展环节,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环节,甚至是推进至大中小学一体化,避免出现断层或断点。而“全方位育人”是从育人空间维度上,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采用多元化育人手段,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种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路径展开探析。
一、完善教学体系,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一是统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实施课程改革,规范课程设置,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协同共建,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全覆盖。二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体系,以积极情绪体验为重点,整合心理健康课程实践内容,设计团体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效预防抑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发展。要配齐配强思政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思政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广大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及时跟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 + 心理健康”理念,构建心理监测平台,重点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群体心理监测等方面,发挥新技术的便捷有效性。通过对大学生心理信息动态数据、日常排查信息结果和每月心理关注记录数据的整合及管理,设立心理健康电子个人档案,同时关注个性化心理成长,根据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成长计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心理育人方式,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与指导服务。
二、立足学生实际,实施分层分类育人
一方面针对新生抓好入学适应期,系统设计新生心理素质教育计划,开展入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新生座谈会、新生实践体验活动、心理测评与谈心谈话,心理中心参观体验、新生心理调适指南等,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启动老生心理普查,动态更新学生档案,针对存在恋爱情感、家庭关系、就业升学、学业压力、自我探索等心理问题的学生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推动学生寓教于心、内化于行;针对大四学生开展毕业生安全例会、发布毕业生安全离校提醒,对于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社会支持薄弱、未达毕业要求、有心理健康问题等情况的学生,细致了解,“一对一”开展重点帮扶,做到指导培训不断线,接续服务不断线,离校不离心,防止毕业生因毕业就业压力叠加其他高风险因素诱发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针对存在学业困难、亲子关系、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等一般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举办户外团体辅导,室内心理沙龙等活动,以关注为主,辅导员积极引导、并积极开展家校沟通,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强化心理素质训练;针对患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曾经出现过心理危机或因心理问题有过休复学经历的学生,辅导员定期了解学生动态,同时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形成多维协同联动,筑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三、丰富教育路径,深化心理健康效果
一是以德育拓展“心育”的深度。德育作为思想道德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 是心理育人工作的价值导向。通过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因此学校应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设计和开展。把德育涉及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互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德育中的课程、科研、文化、服务等育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党日活动、志愿服务、班团建设等育人活动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实现心理教育与德育实践的融入和创新,最终将德育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以体育提升“心育”的效果。体育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培育的准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动力 , 是开展心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其中所包含的顽强拼搏、团队合作、崇尚荣誉等特质,有益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宣泄、对抗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强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应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形成共同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培养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23,(8).
[2] 马彦,“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J]. 求知,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