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融石榴籽: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新探索
王秀波 周欢 肖丹 黄钰娟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401520
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方向。培育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荣发展的战略命题。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岁月积淀,凝成一座文明之城,这里的故事,像一首浪漫的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这里孕育的各民族文化,既各有特色,又相互交融。在这里,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携手前行,共同书写着重庆的发展篇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贡献着独特力量。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重庆的地域文化优势,培育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重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教育需求,从理论溯源、现实例证、实践策略三个维度展开探索。目标很明确:找出新时代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让教育引导既“有形”又“有感”。这项研究希望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创新范例,让每个孩子都深知,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未来紧紧相连。
二、理论研究类角度:溯源寻根,明晰要义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今朝历史里的山川脉络,是前行英雄的驻立,他们抬头仰望着名为希望的星空。这些镌刻在史书里的身影,让后人懂得:在某些时刻,家国大义重于生命,精神气节高于一切。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如精卫填海,在历史的断层中竖起永恒的丰碑。先辈们的壮举 , 不只是个人壮烈,更是不同时代中华民族家国执着的映照。这种跨越时空的追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如今,14 亿人的共同体要让共同性从“稀薄”变“浓稠”,让韧性由弱变强,需长期努力。而探寻最大“公约数”,或许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
“铸牢”教育致力于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夯基固本。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韧性与凝聚力的增强,“铸牢”教育因此盛行。要明晰这项教育事业的根基所在,需梳理其政策演变历程与学术研究脉络,进而深入探寻其中潜藏的深层哲学问题。2014 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相关教育奠定方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非仅仅是一个无需证明的政治命题与教育议题,其背后实则有着颇为深刻的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根基源自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多元一体”理论,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心理学和课程教学理论的支撑。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长江在重庆勾画出 600 多公里的绵延曲线,滋养了光耀夺目的巴渝文化。1988 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演讲中阐述多元体理论。其中多元一体理论在重庆有着丰富的实践注脚,重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多元一体”的活教材。各民族文化既保持着自身特色,又深度融入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以重庆酉阳为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姿,生动演绎着土家族的生产生活、神话传说。在摆手舞传承发展期间,融入了周边汉族、苗族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从舞蹈动作、服饰搭配等方面都能看到文化融合的痕迹。映射出“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是千年传承不断熠熠生辉,展示重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贡献。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就是在这个长时期的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互动、磨合和整合中,中国人的民间信仰才形成多元的格局。
三、现实例证:携手共进,彰显团结伟力
石榴是丝绸之路上因不同地域、多民族交往交流而移栽的常见果树之一,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历经两千多年的繁衍发展,除东北部分极为寒冷的地区外,它在各地均有分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石榴的认知逐渐从物质生活资源层面,融入到精神文化领域,石榴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石榴花艳,瓣瓣同心。21 世纪初,贵州天生桥水电站开闸放水,8.5 亿立方米西江水奔腾而下 1300 公里,为下游的珠澳地区送去“救命水”, 压制咸潮。此后,枯水期千里调水成为常态,一调就是 15 年,而同饮西江水的澳门,饮水思源亲历帮助贵州从江,如这句诗一般“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澳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贵州这片土地。据统计,澳门帮扶从江以来已签署帮扶协议 27 项,涉及帮扶项目 72 个,帮扶资金9400 余万元,社会各界多年来也积极向从江开展捐助和帮扶,累计达1600 余万元。
石榴皮韧,千房同膜。那石榴皮的坚韧则孕育着共同体的凝聚力,在重庆,各民族并肩奋斗,为城市发展添力。脱贫攻坚中,民族地区深挖特色产业:土家族油茶制作讲究,冬能暖身、夏可消暑,还能提神解乏、疗饥醒酒,是土家人四季不离的日常饮品,也是待客的传统礼节;苗族刺绣色彩斑斓,针法细腻,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门手艺不仅是绣娘们的日常,更成了她们改善生活的支柱。凭借苗绣,她们经济独立,思维更开放,也有了接触外界的新途径。从苗绣的针脚与银饰的光泽里,能看见苗族的历史记忆,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其他地区同样为脱贫努力着,四川大凉山展现了中国脱贫最硬核的奇迹,十年生死钢梯路,见证藤梯变钢梯,土房变新居的震撼蜕变。彝族妈妈俄木依从悬崖村到安置房,用针线绣出月入
的现代人生。皇马青训教练空降深山,孩子们高喊“要当武磊”的呐喊穿透群山。各民族携手奋斗,实现脱贫致富,诠释着“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这种跨地域的互助合作,在达成物质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团结精神,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生动诠释了团结之于人民是向上的象征,之于国家是兴旺的象征,之于民族是进步的象征。少数民族文化,从不是孤立的“文化孤岛”,而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有机部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多元是一体的多元,一体是多元的归属。
物质基础是发展的根基。通过需求理论可以知道,只有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目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保障各民族平等的发展权利、共享奋斗成果是前提。只有满足这些前提,各民族才能凝聚更多共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稳固,从而更有底气携手前行、共同拼搏。唯有如此,各民族才能凝聚共识,让共同体意识更牢固。重庆各民族携手脱贫致富的实践,正是“共同富裕”的生动诠释。青少年作为未来建设者,需在教育中感知这些实践成果。
四、实践路径:多管齐下,培育新人
在小学阶段,针对孩子认知和情感打基础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开展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助力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并建立情感认同;中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借助学科教学传授知识,同时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大学阶段,考虑到学生思想逐渐成熟、价值观正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通过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及多元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为让共同体意识在其心中扎根,将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实践:
(一)教育教学创新策略:打造巴渝特色课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而在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嵌入共同体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巴渝地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极具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以下是分学科的具体实施路径及案例设计。
1、语文学科:在文本共情中构建精神共同体,古典文学中的家国同构。以《离骚》切入:分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解读屈原将个人理想与楚国命运绑定的精神逻辑,引出家国一体的共同体意识; 也可以引入重庆的三峡,三峡是重庆的根脉与血液,是古老的巴渝给重庆的印记,那是最“重庆”的地方。同时开发“巴国文明探源”AR 小程序,扫描课本插图即可激活 3D 巴人青铜戈、船型纹陶器等。在创新教学手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文本共情中构建精神共同体。
2、历史学科:在史实钩沉中筑牢民族共同体,以多民族共筑家国的历史叙事。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巴渝历史朔源”课程。以钓鱼城保卫战为例,详细讲诉这场战役中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历史故事,分析各民族在战争中的角色贡献,让学生认识到重庆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3、艺术学科:在美术课堂上引入重庆民间艺术,綦江农民版画的质朴、梁平竹帘画的雅致,让学生直观感受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音乐课堂则是情感共振的空间,石柱土家啰儿调的悠扬、秀山花灯音乐的灵动,学生通过学唱、演奏、触摸民族音乐的韵律,在旋律中体会各民族共通的情感表达,是对自然的敬畏、对集体的赞颂,不同民族的歌声里,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
当学生们学会用审美的眼睛看待各民族文化,包容与认同便在不知不觉中生长,这正是文化共同体意识最温柔的扎根方式。
(二)跨学科整合:“巴渝风情”项目式学习,设计以“巴渝风情”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举办“石榴籽微电影节”,鼓励学生用短视频、动画、微电影等形式演绎多民族交往故事。如《吊脚楼里的汉苗课堂》、《我们的“民族文化长廊”》、《我与维吾尔族同学的“非遗守护日记”》;开发“巴渝民族教育资源智能推送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偏好,精准推送定制化内容:对历史爱好者推送钓鱼城多民族抗元史 , 对艺术生推送“苗绣纹样的现代转化”工作坊,对科技迷推送土家族吊脚楼抗震结构的仿生学启示微课。
这种教育方式如同“盐溶于水”,让共同体精神在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共生共荣”的价值观。从“认知—情感—行为”维度设计。
五、结语
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各民族繁荣昌盛。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重庆多所院校,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通过梳理历史脉络,阐释“多元一体”理论,明确其内涵与意义,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出学科融合、跨学科项目学习等策略,为培育青少年的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行方法。重庆特色的教育实践让学生明白:巴渝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是巴渝文化繁荣的根基。不过研究存在局限:调研仅覆盖重庆部分院校,实践路径在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及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需扩大调研范围,覆盖更多地区和学校类型,持续跟踪评估,根据反馈优化策略。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希望研究能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助力构建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中携手同行,凝聚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让共同体意识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
长江浩荡,乌江险峻,嘉陵江开阔。三条大江奔涌千年,造就了巴渝儿女刚劲坚韧的性格。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片土地上,历史故事如江水源源不断,岁月流转,传奇总也写不尽。在这样的底蕴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严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命脉与民族工作的方向:增进共同性[J]. 西北民族研究,2021(04).
[2] 徐欣顺 .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脉与魂脉——兼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教育理路[J]. 民族教育研究,2025(02).
[3] 李春艳,张志军 . 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现实场景及实践方略 [J]. 教育科学论坛,2025(12) :22-27.
[4] 李楠,何宏祥,徐拓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 [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4)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