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效能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
刘明勇
引言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也因其生产环境复杂、作业条件多变、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长期被视为高危行业。本研究立足于这一背景,试图超越传统的、仅关注事故发生率的结果性指标,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效能评价体系,并探寻从根源上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对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构建多维度的现场安全管理效能评价体系
评价安全管理效能,首先需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它不应仅局限于“零事故”的结果性目标,更应关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应涵盖以下四个维度。其一,管理体系的完备性。这是安全管理的基石,主要评价企业及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制是否健全,安全投入是否足额到位,安全计划与专项方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是否完善且经过演练。其二,施工阶段,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程序,每道工序精细规定 , 同时引入智能化管理软件,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安全数据,如安全帽佩戴、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上传云端,异常即触发预警,信息推送至责任人手机端,实现快速响应与整改 [1]。其三,技术应用的先进性。现代科技是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杠杆。此维度评价项目是否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如 BIM 技术用于施工模拟和碰撞检查以规避风险、无人机进行高空巡检、智慧工地系统实现人员实名制定位、高风险作业区域实时监控与自动预警等。其四,安全文化的渗透性。这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评价的是从项目管理层到一线作业人员,其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习惯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可通过员工的安全参与度、主动报告隐患的意愿、对待安全培训的态度以及现场的安全氛围等方面进行感知和衡量。
二、 当前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效能短板
基于上述评价体系审视当前实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若干效能短板,制约着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首先,体系与执行“两张皮”现象突出。许多企业拥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但在项目执行层面,这些制度往往被束之高阁。安全技术交流于形式,签字了事,工人并未真正理解风险所在;安全检查变为“走过场”,对于发现的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未能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其次,安全投入不足且效益转化率低。部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削减必要的安全投入,使得安全防护设施、劳保用品质量不达标。同时,即使投入了资金,如何将其高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能力,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和评估。再次,技术应用深度不足。虽然智慧工地概念火热,但很多项目仅应用了门禁打卡等基础功能,对于能够实质性提升安全预测、预警和预控能力的高级技术(如AI 行为识别、结构健康实时监测等),应用范围不广、深度不够,数据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最后,安全文化建设浮于表面。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使每一位工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三、 提升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效能的系统化策略
针对识别出的效能短板,提升策略必须是系统性的、多管齐下的。第一,推动安全管理从制度化向流程化、清单化深化。标准化与智能化并举,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显著提升安全管理水平[3]。例如,推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检查项、标准、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利用手机 APP 实现隐患上报、指派、整改、复核的全程线上闭环管理,极大提升执行效率。第二,确保安全投入并优化其效能产出。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并建立投入效益评估体系,重点投向能解决关键风险、技术含量高、能产生长期效益的领域,如标准化、工具化的安全防护设施、先进的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等,追求投入的“性价比”。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深化智慧工地建设。应着力推动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例如,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在塔吊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吊重、力矩、风速等数据,防止超载倾覆;在基坑周边布设监测点,实时感知位移变化;通过AI 摄像头自动识别人员未戴安全帽、闯入危险区域等不安全行为并即时报警。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预控。第四,鉴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4]。
四、 案例实证:某超高层项目安全管理效能提升实践
理论策略需经实践检验。国内某地标性超高层建筑项目在安全管理效能提升方面提供了良好范例。该项目面临工期紧、技术复杂、多工种交叉作业、高空作业风险极高等严峻挑战。项目初期,虽有一套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但仍存在沟通不畅、隐患整改滞后等问题。项目团队首先引入了基于 BIM 的施工全过程模拟,提前发现并解决了数百处设计碰撞和施工顺序矛盾,从源头上规避了大量潜在安全风险。同时,他们打造了一个高度集成的智慧工地平台,整合了人员定位、塔吊防碰撞、高风险作业审批与监控、环境监测等多个子系统,实现了对现场风险的 7x24 小时不间断感知和智能预警。在执行层面,项目推行了“安全积分制”文化,工人任何安全行为(如正确佩戴 PPE、报告隐患、参与安全活动)都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奖励,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安全管理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此外,项目管理层坚持每日安全巡检、每周安全例会雷打不动,且对所有分包单位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一体化”管理,确保了安全要求的有效穿透。
结语
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效能的提升,不能依赖于单一的手段或运动式的整治,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评价基础上,采取系统性的治理策略。它要求建筑企业从理念上真正重视,将安全视为核心价值而非成本负担;在体系上做到严密完备,并在执行上确保铁腕有力;在手段上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为安全管理赋能;在文化上着力培育深层自觉,形成全员共治共享的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 缪蒙蒙 . 试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J]. 大武汉 ,2024(17):285-286.
[2] 徐茂锋 .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探讨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5,(07):44-46.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25.0357.
[3] 王淑英 .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4):41-43.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14014.
[4] 邹爱军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比较与优化策略探究 [J]. 房地产世界,2024(15):89-91.
姓名:刘明勇 性别 : 男 民族:汉 籍贯 : 十堰市丹江口 出生年月日 :1991.4.5学历:本科 单位省市:十堰市 职称 : 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