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李秀兰

摘  要:食品接触材料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受到关注,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的关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法规要求和行业标准的质量体系建设路径,从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出发,探讨了体系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核心要素,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管理机制,以确保材料安全性和符合性。在体系优化方面,结合风险管理和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M)、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方法,以提升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针对信息化管理提出了具体应用建议。研究结果为行业提供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技术策略,有助于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与材料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体系建设;体系优化;食品安全

1引言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及消费者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求不断提升,相关监管政策和技术标准也日益完善。食品接触材料涉及多种材质和应用场景,其在制造、使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已成为食品行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系统性解决食品接触材料管理中存在的质量控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和优化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与合规。

2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优化策略

2.1 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

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管理体系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尽管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已逐步完善,但现行体系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质量控制、风险评估和全流程可追溯性等方面。首先,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往往缺乏对材料迁移行为的精准量化监控。以迁移量为例,食品接触材料的最关键安全指标之一是从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例如,塑料类材料如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其在不同温度和接触时间下可能释放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根据《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物质的测试方法》规定,迁移物质的测试通常需要在 10℃、40℃、60℃等温度下进行模拟试验[1]。但现有管理体系在数据追踪上通常不够精确,尤其在不同生产批次间的差异性难以通过标准化过程进行精确把控。具体来说,迁移物质浓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Cm为迁移物质浓度,Mmtgrated为迁移的物质质量,Vfood为食品的体积,t为接触时间。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迁移量不稳定,导致质量控制难以标准化。对这种迁移过程的追溯性分析目前仍依赖手工记录和非自动化系统,导致数据存在不一致性和可溯源性差距。食品接触材料的迁移量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温度从25℃升高至35℃时,迁移量从0.08 mg/L增加到0.31 mg/L,表明迁移量对温度的变化高度敏感,且符合线性增长的规律。这可能是因为较高温度下材料内部的化学物质活跃性增强,导致迁移物质更容易释放。同时,湿度的变化对迁移量也有显著影响,湿度从60%上升至70%时,迁移量从0.08 mg/L增加至0.31 mg/L,这表明在高湿环境下,材料的物理或化学稳定性可能受到破坏,从而促进了迁移行为的发生。

2.2 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为了有效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需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成品检验、运输存储等各个环节入手,确保材料在其生命周期内始终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当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和具体的技术标准。欧盟的《食品接触材料条例》规定,所有食品接触材料必须符合特定的迁移限量标准(Specific Migration Limit,SML)。在此基础上,应当结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仅依赖于生产阶段的控制,还需涵盖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应建立供应商审查机制,确保所有原材料符合标准,并在生产过程实施实时质量监控。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每个环节的风险进行量化和控制[1]。在生产阶段,可以采用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分析每一个工序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了提升质量控制的精确度和实时性,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应引入数据分析与自动化技术。通过物联网(IoT)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在存储阶段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控仓库内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材料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不受环境影响。为了全面提升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我们设计了一套覆盖材料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模型,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使用的各环节。顶层由食品安全负责人总揽全局,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监督。下设食品安全管理员作为核心执行角色,确保顶层决策的贯彻和执行。具体职能部门包括采购部、质管部和销售部,其中采购部负责原材料的来源审核与采购,质管部承担验收、仓储及质量管理职责,销售部则关注成品的销售与交付安全。各岗位分工明确,如采购专员、验收员和仓管员,形成了一套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管理体系,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全流程安全与合规。

2.3 体系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在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基础上,体系优化的策略应侧重于提高管理效率、提升质量控制精度以及增强风险预警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系统的持续优化。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系统性质量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数据驱动的方式提升组织的整体质量水平[2]。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管理,TQM可以通过多项措施优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例如,通过开展质量评审会、质量控制小组活动等,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结合食品接触材料的特点,体系优化应当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和管控。通过引入风险管理模型(如风险矩阵)和危害分析(如HACCP),可以精确定位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运用定量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材料的迁移风险进行预估。假设某种材料的危害评估指数为Rhazard,则通过风险评估公式:

其中,Pimpact为危害发生的影响,Pprohability为发生概率,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高风险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为了提升体系的效率,信息化技术是体系优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信息化平台来监控整个质量管理流程,确保质量数据实时更新和追溯。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可以实现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数据追溯,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3结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指出现有体系在风险管控、数据一致性和全流程追溯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基于法规要求和行业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路径,强调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强化原材料管控和生产过程监控,确保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实施。在体系优化方面,结合TQM、HACCP等质量管理工具,推动数据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出了建立全面可追溯、实时监控的质量管理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自动化监控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显著提升食品接触材料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强化材料安全保障,满足日益严格的市场和法规要求。参考文献:

[1]林谦,林根龄,代莉莉,等.基于双配体有机骨架同时检测食品接触塑料中双酚A、双酚S的迁移量[J/OL].食品工业科技,1-15[2024-11-21].

[2]刘丹.有害化学物质PFAS法规及标准在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应用探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24,(10):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