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策略研究
郭雪松
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
战场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与高对抗性,深刻影响着装甲装备的战备完好状态。当突发损伤或故障中断关键作战节点的装备效能时,应急维修保障即成为维系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生命线。其响应时效、处置精度与资源调配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受损装甲单元能否快速重返战场序列并投入战斗。聚焦特定保障场景,探究如何构建适应高压力、快节奏实战需求的应急维修保障策略体系,是确保装甲部队充分发挥其战略突击与战术威慑作用的关键支撑。
一、陆军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的优势
陆军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具有显著优势,核心在于其高效的战场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依托装备内置的先进内置测试系统与后方技术支援网络,能够实现对故障的快速精准定位,极大缩短诊断时间。其机动灵活的保障模式,伴随保障分队前出部署和专业化机动抢修力量运用,确保了维修资源能即时抵达受损装备所在区域。同时,装甲装备本身高度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是关键支撑,动力包、传动装置等核心功能单元可实施战场环境下快速更换,显著减少原位修复所需时间。针对装甲防护结构的战损,已成熟应用的热焊快速修补、复合材料冷粘接等野战抢修技术能高效恢复关键防护能力与基础功能[1]。
二、陆军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策略
(一)模块化快速更换与战场抢修技术体系
面对现代战场装备毁伤机理日趋多样复杂、抢修时效要求空前苛刻的严峻挑战,为了最大限度缩短修复周期,恢复装甲装备战斗力,模块化快速更换与战场抢修技术体系已成为核心保障手段。该体系的核心在于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装备设计为功能独立的可互换标准模块单元,基于强化的抗损毁接口设计与智能化诊断工具,显著提升装备战时自救互救能力及专业保障分队对核心功能单元的快速定位与更换效能。同时,配套发展的轻型化保障装备与专用工具,以及灵活编组的微型化前沿维修力量,构成了“伴随抢修、立体支援”的关键支撑,确保抢修资源精准抵达[2]。
进一步,该体系涵盖高效简明的战场抢修规程与技术决策支持系统。规程重点制定各类典型战损,尤其是炮火毁伤、电子干扰等真实威胁下的快速处置方法,明确模块拆卸、更换、基本功能恢复的标准化流程与安全边界。此外,决策支持系统则整合装备状态监测信息、历史维修数据与战时环境参数,利用智能算法辅助现场指挥员迅速评估损伤、制定最优修复策略与资源调配方案,显著提升抢修时效性与成功率,从而确保该体系在严酷战场条件下的实战适用性与持续生命力。
(二)多源融合的战场维修情报感知网络
随着战场空间向全域拓展并高度智能化,装备战损形态更加隐蔽多变,传统维修情报获取方式难以满足精确保障需求。多源融合的战场维修情报感知网络旨在构建全域覆盖、实时共享的动态感知能力。该网络依托于装备自身嵌入式故障诊断传感器、无人机 / 无人车远程侦察扫描平台、战场侦察体系以及一线操作手及维修人员目视报告等多维度信息采集手段,形成对装备运行状态、战场环境、损伤位置及程度等关键数据的全方位捕获能力。同时,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与野战通信网络支撑,实现了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情报初步处理与可靠传输。
在物理感知层之上,情报网络的核心是高效的数据融合中心与智能分析引擎。中心负责接收、整合、校验来自不同源头、不同格式的海量原始信息,智能分析引擎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模式识别与损伤预测算法,对装备损伤机理进行深度关联分析,生成精准的装备战损评估报告和抢修资源需求预测。其成果通过联合作战信息系统直通各级指挥员与保障单元,驱动维修决策、力量部署与资源调运的精确化、实时化,将情报优势直接转化为战场维修保障的决策和行动优势。
(三)平战结合的预置维修资源保障模式
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为了有效应对大规模高强度军事斗争准备的保障需求,提升维修资源响应与配置效率,平战结合的预置维修资源保障模式具有战略意义。该模式强调在深入分析战区地理特征、敌我对抗强度及装备可能战损规律基础上,于战略战役纵深及关键作战方向预设维修保障支撑点,其支撑点采用地下化、半地下化或机动化配置方式,储存关键维修备件、大型保障设备器材及应急抢修物资包。核心原则是依托战区内现有后勤基地、野战兵站体系,构建基于效能冗余、具备机动补给能力的预置储备布局。在此基础上,运作核心在于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预置维修资源以标准化、模块化集装箱或功能方舱形式存在,便于快速启封、整箱调运或直接前送。另一方面,建立由军方主导、军工企业深度参与的“研发 - 储备 - 轮换 - 更新”一体化机制。根据技术发展、装备换代与战场威胁变化,及时调整预置物资清单结构与技术状态,确保预置资源的有效性。最后,配套的预征预储机制则保障了战时关键民用维修技术力量、大型加工设备等资源的快速动员与调用,实现军民保障潜力的深度聚合与高效转化。
(四)全维训练的应急维修能力生成路径
为克服战时保障压力剧增与维修环境极端恶劣的双重困难,构建坚实可靠的全维应急维修能力是根本之策。该能力生成路径聚焦于“人 - 装 - 法”的高度融合。首要环节是构建系统化、分级化的专业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从单装操作手至基地级专业技工,区分层级设置涵盖新装备原理、模块化诊断与更换操作、战时应急修理技术、核生化环境下防护抢修、信息装备快速维护等实战科目的系统培训内容。利用模拟训练器、虚拟维修系统、实装拆解平台等设施强化实训,并将装备维修培训深度嵌入院校教育、训练基地常态轮训,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3]。在此过程中,重点锤炼复杂电磁环境、遭敌火力打击、夜间及恶劣天候等极端条件下,保障分队的战场感知、生存防护、快速机动、精确抢修与持续保障等综合能力。特别是设置高强度连续作战下装备抢修、伴随保障分队快速开辟抢修点、利用有限资源恢复装备关键功能等典型情景,通过红蓝对抗激烈磨砺,不断评估修正维修流程和策略,切实提升维修力量在真实战场条件下的任务韧性与核心效能。
结束语:
面对未来智能化战场的严苛需求,构建以模块化保障为核心、情报感知为支撑、资源预置为基础、实战化训练为抓手的应急维修保障体系,是提升装甲部队战场快修能力的关键。唯有持续打通“侦 - 诊 - 修 - 供”响应链路,实现损毁装备的快速再生与作战效能的持续输出,方能适应高强度对抗下多域作战的体系化保障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东京 , 王兵 , 秦智勇 . 基于多 Agent 的装甲装备动用与维修保障过程仿真 [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3,48(05):103-109.
[2] 郑 向 亮 . 陆 军 装 甲 装 备 建 设 发 展 问 题 及 对 策 [J]. 装 甲 兵 学报 ,2023,2(02):76-79.
[3] 王旭东. 陆军装甲装备抢修时间优化研究[D]. 国防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