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德,知行合一
刘玉杰
大石桥市北街小学 辽宁省营口市 115100
引言: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小学阶段作为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亟须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德育根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承载着民族智慧与道德精髓,是培育青少年家国情怀、健全人格的重要源泉。然而,当下学校德育常陷入“重说教轻体验”“重知识轻践行”的误区,导致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如何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至实践?本研究以“文化润德”为理念,立足“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重要的学习基础,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眼界,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德育教育教学[1]。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挖掘文化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德育教育的教学因素,教师可以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挖掘文化当中的重要因素,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开展德育教育教学[2]。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来开展德育教学。比如说在讲授“校园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时,教师就可以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自古就倡导的善待众人、礼让贤人的重要文化知识渗透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还可以挖掘文化因素,优化课程教育内容,丰富课程教育氛围。
(二)营造文化氛围,创设德育环境
文化是教育传播的媒介。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德育教育知识与文化相结合,来创设特定的德育环境,开展课程教学。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将课程中的知识内容与文化氛围相关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独特的德育环境来引导课程教学。在教导“尊重父母、和谐相处”的德育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几个“孔融让梨”“卧冰求鲤”以及相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故事理解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创设友好的德育环境,还可以引经据典开展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知行合一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内容与文化相结合,开设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活动内容践行知行合一,开展课程教学。比如说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育当中的团结协作,这一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互相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当中互相团结友爱,从而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践当中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结合本研究的探究,证实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价值当中存在的价值意义。本研究基于参考文献和相关教学案例,探究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当中的价值以及传统文化中融入德育教育的三条实践策略。这包括优化课程体系,挖掘文化因素;营造文化氛围,创设德育环境;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知行合一。希望这三条教学策略的提出,可以为德育教育奠定重要的教学色彩,并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地融入德育教育当中,促进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入 [J]. 吉林教育 ,2025,(19):79-81.
[2] 刘桂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路径分析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5,(0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