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调控与智能技术融合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创新路径
李婷婷
招远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 265400
引言
林业灾害防治领域正经历从单一防控向综合治理的技术转型,智能识别技术精准定位灾害发生区域,为靶向生态调控提供依据。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集成多源环境数据,指导生态修复措施实施。生物防治与智能施药系统的协同应用,显著提升防控措施的精准度。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防治过程追溯,确保生态调控措施的可验证性。
1 生态调控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基础
1.1 生态调控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原理
生态调控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生物群落结构实现灾害防控。该方法遵循生态位互补原理,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构成稳定的群落结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通过食物链关系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植被恢复技术改善林地微环境,提升林木抗逆性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为天敌生物提供栖息条件,形成自然防控机制。生态过程模拟技术预测系统演变趋势,指导调控措施制定。生态调控注重发挥自然系统的内在调节能力,减少外部干预影响。该方法强调在保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实施灾害防控。
1.2 智能技术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优势
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林业灾害监测的时效性和覆盖范围。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突破人工巡查的时空限制。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捕捉细微的环境变化特征,早期发现潜在灾害风险。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多维数据,准确识别复杂环境下的灾害征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多源信息,提供科学防控方案。远程控制技术实现危险区域的无人化作业,保障人员安全。智能装备的标准化接口支持系统模块化扩展,适应不同防治需求。技术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持续优化防控效果。
2 生态调控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创新技术
2.1 基于物联网的林业灾害实时监测技术
物联网监测系统构建了立体化的林业灾害感知网络,采用分布式传感节点实现全区域覆盖。多类型传感器组网监测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关键生态参数,红外传感器捕捉病虫害早期特征。窄带物联网技术保证偏远林区的稳定数据传输,边缘计算节点实现监测数据的本地预处理。云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时空连续的灾害监测数据库。智能分析模块实时评估灾害风险等级,自动触发预警机制。系统支持移动终端远程监控,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掌握林区动态。模块化架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扩展监测功能。
2.2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灾害预警模型构建
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气象、土壤、植被等多维时空数据,构建灾害特征知识库。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历史灾害事件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关系,建立预测模型。时空关联分析识别灾害扩散的路径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实时数据流处理引擎动态更新风险评估结果,提升预警时效性。知识图谱技术可视化展示灾害成因网络,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自适应机制持续优化预警精度,适应环境变化。预警信息分级推送系统实现精准防控资源调度。三维可视化界面直观呈现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2.3 智能无人机在林业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智能无人机系统集成高精度导航与多光谱传感技术,实现大范围林地巡检。自主路径规划算法优化飞行轨迹,提升作业效率。激光雷达测绘构建三维林区模型,精确定位灾害发生位置。变量施药系统根据病虫害程度自动调节药剂喷洒量。多机协同作业平台实现大面积林区的快速响应。实时图像传输系统支持远程专家会诊。生态修复模块完成精准播种与生物防治剂投放。智能避障系统确保复杂地形下的飞行安全。地面控制站集中管理无人机集群,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2.4 人工智能算法在灾害防治决策中的运用
深度学习模型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实现灾害精准识别与分级。强化学习算法优化防控资源配置方案,最大化防治效益。知识推理引擎整合专家经验与实时监测数据,生成应对策略。多目标优化模型平衡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控需求。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调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实现防治知识的智能检索与推荐。决策支持平台提供可视化交互界面,辅助方案评估。在线学习机制持续更新算法模型,适应动态环境变化。智能预警系统实现防治时机的精准把握。
3 生态调控与智能技术融合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3.1 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融合实施机制
林业灾害防治需要构建跨部门协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明确生态保护、林业管理、科技研发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管理合力。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协调解决技术融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共享规范,确保系统互联互通。设立联合指挥中心,统筹生态调控措施与智能技术应用。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实时数据交换。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监督各部门协同任务的完成质量。通过制度保障促进生态智能技术在林业灾害防治中的深度整合。
3.2 培养生态智能复合型林业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兼具生态学知识和智能技术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优化林业院校课程体系,增加智能技术相关教学内容。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升现有技术人员的智能技术应用水平。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发融合生态与智能技术的专业教材。建设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场景下的技术应用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复合型能力的考核比重。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融合发展需求。
3.3 制定融合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
标准化工作重点包括技术接口、数据格式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制定智能监测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安装规范,确保数据采集质量。统一生态调控措施的技术要求和实施标准,规范操作过程。建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的全流程标准体系。完善智能装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使用指南。制定系统集成的技术规范,保证各模块的兼容性。建立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定期修订标准内容,适应技术创新发展需求,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技术融合的系统性和可靠性。
3.4 推动融合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
成果转化采取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模式。选择典型林区建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活动,直观展示技术应用效果。编制技术应用指南,详细说明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建立专家指导团队,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服务。举办专题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搭建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先进做法的传播借鉴。跟踪评估推广效果,持续优化技术应用方案,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生态智能技术在更广范围的普及应用。
结束语
生态调控与智能技术的融合为林业灾害防治开辟了新路径,这种综合防治模式既维护了生态平衡,又提升了防控效率。技术创新推动了林业保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持续优化的智能系统将进一步提升生态调控的精准度,这一发展路径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任白玉 .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林业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技术 [J]. 现代园艺 ,2025,48(04):76-78.
[2] 李念奇 , 逯雨晴 , 张蕙滢 . 数字化进程中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在城市园林的发展与展望 [J]. 现代园艺 ,2024,47(08):62-64.
[3] 付均惠 , 张倩 . 浅析林业害虫防治的生态调控研究 [J]. 生物灾害科学 ,2021,44(02):119-122.
[4] 顾巍 . 无人机在林业灾害监测及林业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J]. 湖北农机化 ,2021,(09):95-96.
[5] 付翠翠 . 林业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综述 [J]. 乡村科技 ,2020,(0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