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与效能评估
刘海林
37082719870811231x
一、引言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量已超 2 亿吨,COD 去除率达 90% 以上。但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严格实施,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成分复杂化(如含磷、氮化合物及微量有机物),传统活性污泥法等工艺出现处理效率下降(总氮去除率不足 60% )、运行成本攀升(吨水成本超1.5 元)等问题。通过工艺优化,可使污染物去除率提升 10%-15% ,能耗降低20% ,同时实现中水回用率提高至 30% 以上。在 “双碳” 目标与水环境治理攻坚背景下,研究污水处理工艺优化与效能评估,对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工艺多样化应用: 80% 以上的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良工艺(如 A2/(0 、SBR), 30% 的新建厂引入膜生物反应器(MBR),COD、BOD 去除率普遍达 85% 以上。
资源化初现: 40% 的污水处理厂配套中水回用系统,主要用于市政绿化、道路清扫,回用率约 15%-20% ;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超 90% ,但资源化率不足30% 。
区域差异明显:一线城市污水处理厂多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如臭氧氧化),出水水质达地表水 ΔW 类标准;部分中小城市仍以一级 B 标准为主,处理深度不足。
2.2 主要挑战
负荷适应能力弱:进水水质波动(COD 浓度偏差 ±50% )时,传统工艺出水超标风险增加 30% ,冲击负荷下恢复时间超 48 小时。
能耗物耗偏高:曝气系统能耗占总能耗的 50%-60% ,污泥处理成本占运行成本的 25%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约 15%-20% 。
微量污染物去除难: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兴污染物去除率不足 50% ,现有工艺缺乏针对性处理单元。
评估体系不完善:效能评估多侧重水质达标率,对能耗、碳排放等绿色指标关注不足,评估维度单一。
三、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方向
3.1 高效化与稳定化
强化污染物去除:优化生物反应池工况(如 DO 浓度控制在 1.5-2.5mg/L ),提升脱氮除磷效率(总氮去除率 ⩾75% ,总磷 ⩽0.3mg/L )。
抗冲击能力提升:采用分段进水、污泥回流调控等技术,使系统在进水负荷波动 ±30% 时保持稳定运行,出水达标率 ⩾95% 。
3.2 低碳化与节能化
能耗优化:采用智能曝气系统(溶解氧在线调控),能耗降低 20%-30% ;推广光伏供电、沼气回收,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 10% 以上。
物耗控制:优化药剂投加量(如 PAC 投加量减少 15% ),采用污泥减量化技术(如臭氧破解),污泥产量降低 20% 。
3.3 资源化与协同化
中水深度利用:升级回用工艺(如超滤 + 反渗透),使中水水质满足工业循环水标准,回用率提升至 40% 以上。
污泥资源化:推广污泥厌氧消化产沼气、土地利用(农用需重金属达标),资源化率提高至 50% 。
四、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具体优化策略
4.1 传统工艺改良
A2 /O 工艺优化:调整厌氧池、缺氧池停留时间比至 1:2,增设前置反硝化区,总氮去除率提升 10%-15% ;采用精准曝气,能耗降低 15% 。
SBR 工艺升级:引入连续进水模式与在线监测(ORP、DO),反应周期缩短 20% ,处理能力提升 30% ,适合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厂。
4.2 新型工艺应用
MBR 工艺优化:采用浸没式膜组件与间歇抽吸模式,膜污染周期延长至 30天以上,运行成本降低 25% ;结合高级氧化,微量污染物去除率提升至 70% 。
短程硝化 - 反硝化技术:控制溶解氧( 0.5-1.0mg/L )与 pH (7.5-8.0),实现亚硝酸盐积累率 ⩾80% ,能耗与碳源消耗减少 30%-40% 。
4.3 智能调控技术融合
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模拟水力流态、生物反应过程,优化曝气、回流等参数,调控响应时间缩短至 1 小时内,运行效率提升 15%. 。
物联网监测:部署水质传感器(COD、氨氮等),数据采样频率 5 分钟 / 次,异常预警准确率 ⩾90% ,避免出水超标。
五、城市污水处理效能评估体系
5.1 评估指标构建
水质指标:包括 COD、氨氮、总氮、总磷等常规指标(达标率 ⩾95% ),以及微量污染物去除率( ≥60% )。
能耗物耗指标:单位水耗 ≤0.2m3/m3 )、单位电耗( ⩽0.35kWh/m3 )、药剂投加量( PAC⩽50mg/L) 。
绿色发展指标:碳排放强度( ⩽0.5kgCO2/m3 )、中水回用率( ⩾30% )、污泥资源化率( Ω≥50% )。
5.2 评估方法与应用
综合指数法:将各项指标标准化后加权计算(水质权重 40% 、能耗 25% 、绿色指标 35% ),评估结果分为优( ⩾85 分)、良(70-85 分)、中(60-70 分)、差( <60 分)四级。
动态评估机制:每月开展常规评估,每季度进行深度评估,结合工艺调整效果动态更新指标权重,确保评估科学性。
5.3 评估结果应用
优化导向:针对评估中发现的短板(如能耗偏高),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如更换高效曝气设备),整改完成率 ⩾90% 。
管理决策:将评估结果与污水处理费调价、财政补贴挂钩,优级厂补贴上浮 10% ,差级厂限期整改( ⩽3 个月)。
六、结论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通过传统工艺改良、新型技术应用与智能调控,可实现污染物去除率提升 10%-15% 、能耗降低 20%-30% ,中水回用率与污泥资源化率显著提高。效能评估体系的构建弥补了传统评估的单一性,为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存在的抗冲击能力弱、微量污染物去除难等问题,可通过技术创新与评估机制完善解决。未来,随着低碳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污水处理将向 “高效净化 - 资源回收 - 低碳运行” 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核心节点,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佳 , 刘杰, 林甲, 等. 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菌群分析与效能评估[J]. 环境科学学报 ,2022,42(4):7-17. DOI:10.13671/j.hjkxxb.2021.0358.
[2] 何天军 . 市政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运行效能与机理分析 [J]. 中文信息 ,2024(10):104-105.
[3] 孙贤鹏 . 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效能分析及技术优化研究[D]. 山东 : 青岛理工大学 ,2012. DOI:10.7666/d.Y2214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