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情况分析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作者

朱光锋

新丰开放大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大学生在网络上自由表达以及群体交流提供一个舆论环境的同时,也为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温床。近年来,由于各种时事热点、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负面信息不断充斥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逐渐产生的非理性网络舆论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非理性网络舆论与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概况

(一)网络舆论、非理性网络舆论与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含义

舆论,顾名思义,就是大众群体对于某件事物的言论,“网络舆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个人自由表达或群体交流的新型表达方式。网络舆论可以解释为网络中的大多数人对某一话题或某一事件的评价、态度等,这种态度和评价是伴随着情绪的,即人们对某一话题或事件的情绪性言论,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

(二)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特征

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具有鲜明的特征,从舆论主体、舆论内容和舆论产生的影响都有如下特征:

1.舆论主体的独特性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栋梁,具备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以及对前沿科技的敏感和接受能力,为其成为网络舆论主体提供了前提条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2650 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 36.8% ,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已经发展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2.舆论内容的情绪性

大学生的见识和阅历较浅以及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各种涉及自身利益的时事热点和群体性事件非常敏感,对此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看待事件的观点较为片面,常常反应过激,由此造成大学生的网络舆论是其情绪化的表达。这种情绪化的舆论是一种带有负面情绪的、偏激的言论,常常以侮辱、谩骂、围攻,吐槽的暴力语言去评论群体性事件,只要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不利于自身利益或者自己看不过眼的事件都会进行攻击。

(三)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非理性网络舆论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危害力度强等特点,严重影响社会和高校的稳定以及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1.给社会和高校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非理性网络舆论聚集的焦点往往是社会的时事热点和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时事热点和突发事件容易引发情绪的过激反应,负面的网络舆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广泛影响,人们自发地参与到线下的群体活动中,产生具有破坏性和难控性的群体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和高校的稳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高校的日常运转。高校中常见的非理性网络舆论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有:集体罢课、罢餐、集体起哄、游行示威、聚众斗殴等形式。

2.给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看待事情较为片面和主观,暂时无法科学、理智地辨别一些事情的原委和真相,他们容易因为一些事情情绪过激,被非理性网络舆论所影响,形成错误的判断。西方国家借助网络进行文化渗透,使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产生崇洋媚外的盲目思想,缺乏社会责任感,由此产生错误的道德取向,使道德行为失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产生重大影响,总而言之,非理性网络舆论不仅影响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弱或制止其影响。

二、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快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与互联网在为大学生网络舆论提供自由表达和言论的平台的同时,也不断向我们呈现着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信息,其中不乏负面信息。这类负面信息对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容易引起大学生情绪化、过激化的网络言论。除了社会负面信息的充斥,网络监察机制和高校网络管理存在不足与缺陷,也是导致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提供平台

1.网络媒体与社交工具为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提供平台

网络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外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随着各种网络媒体、论坛以及各种社交工具例如博客、微博、微信、腾讯 QQ 等的发展,为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滋生的温床,高校学生可以在诸如此类的网络媒体与社交网络对各种群体性事件进行自由地言论。

2.高校学生电脑、手机的普遍使用为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奠定基础

由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使用电脑与手机已经越来越普遍,电脑是高校学生学习的良好辅助工具,借助电脑可以上网浏览各种学习资料,在电脑给高校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接收各种社会不良信息和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高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的现象已经毋庸置疑,父母为了与孩子联系,都会给自己的儿女提供手机方便联系,手机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手机功能的强大以及上网的普及性推动着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现象的产生,高校学生电脑、手机使用的普遍性与便捷性是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负面信息的充斥为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产生提供助力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导致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加上国外负面信息的入侵不断地充斥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容易使高校学生失去辨别能力,甚至导致高校学生情绪过激,对时事热点和群体性事件的评论失去理性,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的影响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贫富收入差距悬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各种网络时事热点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充斥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方式产生严重的影响。社会矛盾的存在容易引发人民情绪的冲动和过激,在情绪化与过激性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容易使高校学生失去理智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推动了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现象的产生。

2.西方国家试图借助网络信息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政治争论的一个舆论平台。由于网络的自由与开放,我们在网络上时常接触到西方的文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渗透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治理机制和应对策略

网络舆论预防机制是指当产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先兆到非理性网络舆论事件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和应对该危机,尽可能大限度地把损失降到最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也非常重要。高校学生非理性网络舆论的治理机制和应对策略应该坚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健全相关预防机制和方案,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防范非理性网络舆论现象的产生,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正确处理非理性网络舆论的群体性事件,最终达到维护高校网络环境和校园氛围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2010 年.

[2]陈今园.非理性网络舆论在高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学院,2012 年.

[3]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