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到探
何宣荣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三幼儿园 陕西省榆林市 718699
【正文】 绘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借助精炼的文字与丰富的画面为幼儿呈现出一个精彩的故事世界。幼儿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而绘本阅读对幼儿思维与创造力的启蒙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能够激发幼儿的无限灵感,这对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接触与欣赏不同艺术风格的绘本,幼儿得以感受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视觉美感,进而逐步提升其审美素养。在分享个人对画面内容的观察与理解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一)绘本阅读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1. 绘本选择依据访谈结果表明,如何甄选合适的绘本是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为深入了解教师的选材依据,访谈中,B 教师表示:“通常我会选择一些国外经典的获奖绘本,有时也会根据日常对幼儿的观察,挑选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主题。”C 教师则提到:“我会参考一些优质的公开课资源,直接选用其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绘本。”
2. 价值挖掘倾向访谈发现,多数教师在教学前会对绘本的主题价值进行挖掘,但其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文字所传达的故事内容与道德训诫,相对忽视了图画本身的叙事功能与美学价值。这使得绘本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简单的“讲故事”和“说道理”的活动。
(二)绘本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教学导入形式活动的导入环节与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以小班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为例,老师的导入方式如下:
案例一:教师通过直接展示绘本封面,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看的故事书,小朋友们想看吗?”
幼:“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你们从封面里面发现了什么?”
幼:“一块饼。有一个小口子的饼。”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啊,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块饼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案例二:教师采用谈话法,围绕画面中的角色与幼儿展开互动师:“小朋友们来看看,图片里面有谁呢?”
幼:“小猪、饼。”
案例三:教师则直接叙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小猪做了一块特别好吃的饼,但是不知道被谁咬了一口,小朋友们向不想知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结合案例,我们发现教师们尝试运用了图片导入、谈话导入、情节导入等多种方式,旨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参与兴趣。
2. 绘本阅读教学的组织方式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教师应有的主要组织方式为以教师读、幼儿听为主,并在过程中穿插大量提问。例如,在《大卫,不可以》的教学片段中,组织阅读节选如下:
师:大卫在家里的墙面上涂涂画画,妈妈看到后大喊到:“大卫,不可以。”,你们有没有在家里的墙面上乱涂乱画呢?
幼:有,妈妈也会说不能乱画。
师:大卫踩在椅子上面去拿架子上的玩具,妈妈看到后大喊到:“大卫,不可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不知道 ......
我们发现在组织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阅读主体,主要向幼儿分析故事情节,整个活动显得过于沉闷,教师要求幼儿遵守规则,认真听,有时会重复两三遍,幼儿没能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缺乏自主观察与讨论的机会,积极性和兴趣渐渐消失。有研究者针对教学活动中时间分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多教师忽略儿童自读的时间,甚至有教师采取全部由教师讲授的方法来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儿童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讲述,没有机会自己仔细阅读绘本,这与我们发现的结果不谋而合。
3. 绘本阅读教学的额提问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提出大量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封闭式问题。A教师反思道:“我本意是想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但问题本身带有强烈的引导性,幼儿无需思考便能作答,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谁咬了我的大饼》案例中,提问部分节选如下:
师:小朋友们看看,出现什么小动物啊?
幼:兔子。
师:是不是兔子咬了大饼?
幼:不是。
师:小猪又遇到谁了?
幼:狐狸。
师:是不是狐狸咬了大饼?
幼:不是。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直观发现,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提问提问频繁且重复,这类问题难以引发幼儿的深度思考,反而可能因其单调性而削弱幼儿的阅读兴趣。
4. 绘本阅读教学的结束方式
活动的结束方式通常服务于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据观察,多数教师以复述故事梗概或总结主题思想作为结束,部分教师会围绕情节或主题进行提问讨论,仅有少数教师会采用游戏或表演等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让幼儿在体验中深化对故事的理解。在《谁咬了我的大饼》案例中,结束阅读部分如下:
师:刚才我们一起阅读了《谁咬了我的大饼》这本绘本,小猪在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幼:小猪在找谁吃了他的饼。
师:那最后小猪的饼是被谁吃掉的呢?
幼:小猪自己。
教师以回顾故事主要情节作为结束,这对于小班幼儿快速把握故事核心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小班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问题
1. 绘本选材范围狭隘:教师多依据个人经验选择故事性强、广为流传的国外经典绘本,主要关注故事类绘本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从而忽略了认知类、品质养成类、亲子类绘本对于幼儿的价值。班级图书资源更新滞后,存在绘本与幼儿年龄特点不匹配的适宜性问题。
2. 价值解读重文轻图:许多教师过度依赖现成的网络教案,缺乏独立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环节衔接。针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于各方面的认知水平是不足的,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单方面的向幼儿输出绘本内容,绘本的真正价值得不到发挥。
(二)教学实施阶段的问题
1. 教学模式固化。
教学组织普遍采用教师主导的讲述法,幼儿缺乏自主观察、探索图画的时间与空间。机械化的流程缺乏创新,难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兴趣与参与度,如《谁咬了我的大饼》案例中,教师以讲述为主,幼儿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观察画面,发现其中的奥秘。
2. 提问策略失当。
课堂上充斥大量低层次的封闭性提问(如“是不是?”“好不好?”),问题重复、琐碎,无法引导幼儿深入观察与思考,反而干扰了其阅读的连贯性与趣味性。
三、小班绘本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深化教师专业认知
1. 全面提升重视程度。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绘本阅读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对幼儿社会发展及多元智能发展均有深远影响。在幼儿期,孩子们在不断的认识这个世界,绘本是一个自然的起点,因为视觉素养早在孩子能够解码页面上的画面之前就开始了。在阅读中,他们可以跟随图片,把他们需要的信息放在一起,以此来回答问题,掌握一个故事。对于早期的读者,图片会继续提供他们对文本的线索。孩子们希望通过图片来了解他们的世界。大量的有吸引力和有趣的绘本正是幼儿阅读的不二选择,教师需特别重视“视觉素养”的早期培养,理解图画是幼儿解读世界、建构意义的重要工具。
2. 强化专业精神与能力。
幼儿园应通过组织园本教研、专家讲座、案例研讨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教师自身也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主动提升绘本解读与活动设计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
(二)优化教学实践过程
1. 推动选材主题多元化。
依据小班幼儿特点,积极引入自我认知、图形颜色辨识、情绪管理、社会规范养成、艺术欣赏等各类主题绘本。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绘本,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视觉美感,从而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水平。对于绘本的选择,可与班级当前开展的主题活动相结合,增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2. 确立“图画为主”的解读原则。
相比于成人对绘本中文字的关注,幼儿则很容易被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教师应转变观念,将阅读重心从文字转移到图画上,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细节、色彩、构图、符号等,从图像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建构意义,真正发挥绘本的视觉艺术价值。
3. 丰富阅读形式与提升提问质量。
打破单一讲读模式,综合运用同伴共读、角色扮演、游戏化阅读等多种形式,增加幼儿自主翻阅和发现的机会。教师应减少低效的封闭式提问,精心设计能激发观察、比较、推理、想象的高层次问题,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让每一个提问都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绘本阅读教学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揭示了当前小班教师在认知与实践层面存在的不足,并从更新观念与改进实践两个维度提出了对策。未来将在教育实践中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为提升绘本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周兢. 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6-77.
[2] 彭懿.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13.
[3] 松居直 . 我的图画书论 [M]. 郭雯霞,徐小洁,译 . 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34、125
[4] 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 陈中美,译.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