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研究
王冬梅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数字化改革深水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农林类高职院校中承担着培养 "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 " 时代新人的特殊使命。然而调研显示,传统思政教学存在三大矛盾:红色文化资源与农林职业场景的结合度不足,生态伦理等抽象概念缺乏沉浸式体验载体,过程性评价难以量化职业素养养成轨迹。作为苏北地区涉农高职代表,探索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不仅是顺应教育技术变革的必然要求,更对同类院校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本研究有助于丰富数字化时代高职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填补农林专业思政教学数字化研究的空白;从实践层面看,通过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能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推动思政教育与职业培养的深度融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 " 文献分析 - 理论建模 - 教学实验 - 案例总结 " 的递进式研究方法。首先,系统梳理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文本及思政教育领域学术文献,明确研究的政策依据与理论基点;其次,基于文献研究成果,构建" 技术赋能- 场景重构- 评价革新" 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为教学创新路径提供逻辑支撑;再次,以 2023级农林专业 6 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开展为期一学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课堂观察、数据采集等方式获取实证数据;最后,对教学实验过程与成效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从理论建构到实践验证的完整研究闭环。
二、数字化转型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时代演进与重构
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从 " 知识传授 " 向 " 素养塑造 " 升级,对农林专业学生而言,需着重培养三大核心素养:其一,政治认同素养。通过数字化手段解读 " 三农 " 政策,如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呈现徐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其二,职业伦理素养。借助虚拟场景模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的伦理抉择,强化责任意识;其三,生态责任素养。利用 VR 技术展现黄河故道生态修复的历史变迁,培育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目标转型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步革新,以适应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形态重构
数字技术促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从平面化文本向立体化资源转化,形成 " 三维教学资源体系 " :一是时空穿越类资源,通过 3D 建模还原 " 大生产运动 " 时期南泥湾开垦场景,将历史事件与农林专业的 " 劳动精神 " 培养有机结合;二是职业场景类资源,录制徐州润东农业科技园区党员技术骨干的 " 田间党课 " 视频,展现产业一线的思政元素;三是数据叙事类资源,用动态图表展示我国粮食产量与农业科技投入的相关性,以数据支撑理论阐释。这种内容重构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载体。
(三)教学评价的范式转型
数字化技术推动思政课评价从 " 主观定性 " 走向 " 数据赋能 ",构建起多维评价体系:在行为层面,通过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在 " 乡村振兴 " 主题讨论中的发言频次与观点倾向;在情感层面,利用 VR 设备的眼动追踪技术分析学生在红色文化体验中的专注度;在素养层面,整合课堂互动、实训表现、社会服务等数据,生成个性化思政素养发展报告。这种评价转型实现了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追踪的转变,为精准育人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高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现状与局限性
(一)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学界围绕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展开了广泛研究。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者普遍关注虚拟现实(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实践路径,探索了沉浸式教学、智慧评价等创新模式;在理论建构方面,学者们从教育哲学、技术赋能等视角,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影响机制;在政策响应上,众多研究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出思政课改革的实施策略。这些成果为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现存问题与局限
现有研究仍存在“三重三轻”的突出问题:其一,重技术工具应用而轻教育本质把握,部分研究过度聚焦技术形式创新,忽视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导致技术与育人目标出现割裂;其二,重普适性策略而轻专业特性研究,多以高校思政课为研究对象,针对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尤其是农林、制造等专业领域的差异化探索不足;其三,重理论构建而轻实践验证,多数成果停留于概念推演与模式设计,缺乏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实证分析,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具体到农林类高职思政课,研究缺口更为显著。一方面,尚未形成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与农林职业成长需求相融合的系统框架,未能充分挖掘专业实践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另一方面,在VR、大数据等技术与农林职业场景(如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方面缺乏探索,导致教学内容与农林专业学生认知特点、职业发展需求适配性不足,影响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创新
基于农林类高职思政课的特点,构建 " 三维四阶 " 沉浸式教学模式。在空间维度上,打造 " 虚实融合 " 的教学场域:建设 " 淮海红色农耕 "VR 体验馆,让学生通过交互操作理解" 三农" 问题的历史逻辑;将传统思政教室改造为" 智慧思政空间站",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与农林劳模的跨时空对话。在内容维度上,设计 " 职业锚定 " 教学模块:开发 " 政策解读数字化 " 资源包,以 " 中央一号文件 " 为素材制作思维导图与本地案例短视频;构建" 伦理培养情境化" 虚拟场景,利用Unity3D 技术模拟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中的伦理抉择。在评价维度上,建立 " 数据驱动 " 的成长档案系统,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该模式通过 " 感知 - 认知 - 实践 - 反思 " 四阶教学流程,将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 " 乡村振兴 " 单元教学为例,学生先通过 VR 技术 " 亲历 " 徐州某乡村十年发展变迁,再分析本地产业振兴数据,随后在虚拟社区设计助农方案,最后形成个人职业规划反思,实现从知识接受到素养内化的完整闭环。
(二)教学资源的协同化建设
建立 " 校地 - 校企 - 师生 " 三位一体的资源供给机制。在校地协同方面,与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共建 " 数字党史库 ",将支前故事转化为微党课动画,突出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主体作用;在企业合作方面,邀请绿健乳业党员技师参与开发" 奶牛养殖中的职业伦理"系列微课,涵盖合规养殖的法律底线与动物福利的道德追求;在师生共创方面,组织学生拍摄 " 我的家乡思政故事 " 短视频,记录丰县果农运用电商助农中的诚信经营案例,将优秀作品纳入教学资源库。这种多元共建机制有效解决了数字化资源与专业需求匹配度低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与鲜活度。
(三)教师能力的专业化提升
实施 " 双维赋能 " 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与专业融合能力。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开展"VR 教学设计工作坊",训练教师将思政知识点转化为交互场景的能力;组织教师参与徐州农业农村局 " 数字乡村 " 调研,掌握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以丰富教学案例。在农林思政融合方面,安排教师到徐州农科院挂职,深入了解 " 农业科技攻关中的科学家精神" ;举办" 农林 + 思政" 教学创新大赛,鼓励教师探索" 种子基因研究中的创新思维"等跨界教学点。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教学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适应数字化转型的" 双师型" 思政教师队伍。
五、思政教学在生物工程技术学院的实践研究
(一)实践设计与实施
针对农林专业学生 " 政治认同模糊、职业情感淡漠 " 的现实问题,2023 年 9 月至 2024年 7 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选取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 6 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施数字化教学创新方案,同时设置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践目标明确为:将学生乡村振兴政策知晓率从52% 提升至80% 以上,职业伦理判断正确率从61%提升至75% 以上。
在具体实施中,重点推进三项改革:一是课程单元的数字化改造,如在 " 生态文明建设 " 章节构建 " 线上数据查看 - 课中 AR 体验 - 课后田间实践 " 的三维教学链;二是思政实践课的智能化升级,将传统参观改为 "VR 预习 - 实地扫描 - 虚拟社区分享 " 的双线融合模式;三是评价方式的数据化革新,开发" 思政素养成长 APP′′ ,自动采集课堂互动、实践活动、社会观察等多维度数据。
(二)实践成效与反思
1. 实践成效
期末测评数据显示,实验班教学成效显著:在知识层面,政策认知类题目正确率提升28% ;在体验层面,89% 的学生认可 ′′VR 技术增强了思政课的代入感" ;在素养层面,企业实习评价中学生 " 责任意识 " 评分较往届提高 17‰ 问卷调查还显示,数字化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平均提升35%,课后自主学习时长增加 20% 。
2. 实践反思
尽管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但教学改革过程中仍暴露出三方面问题:在师资层面,部分资深教师因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对 VR 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教学流程衔接不畅,影响课堂交互效果;在资源建设层面,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更新周期长、内容滞后的问题,难以动态反映现代农业技术迭代与行业政策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两个维度优化改进:一是工具开发层面,设计操作简易、界面友好的教学工具,降低技术应用门槛;二是资源管理层面,与农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搭建动态化资源更新平台,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证实数字化转型为高职农林思政课提供了“技术赋能价值引领”的创新路径。在理论层面,首次将“乡村振兴”“生态伦理”等国家战略与农林职业成长需求深度融合,构建了“技术赋能 - 场景重构 - 评价革新”的理论框架,填补了专业特性与数字化教学结合的研究空白。在实践层面,“三维四阶”模式通过 VR 技术还原淮海农耕文明、校企共建职业伦理案例库等举措,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浸润的转型,尤其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与职业伦理素养方面成效显著。
研究同时发现,数字化教学仍存在资深教师技术操作不熟练、资源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未来需从三方面深化:一是引入 AI 语义分析技术,实现学生思政行为的智能研判;二是构建淮海经济区农林院校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区域协同;三是开发适老化教学工具,完善“思政 + 专业”教师协同开发机制。本研究成果不仅为农林类高职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20.
[2] 教育部 .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Z].2022.
[3] 陈晓明 , 刘建军 . 数字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逻辑与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6):78-83.
[4] 张伟东,李红梅. 农林类高职思政课”三维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23(9):87-92.
[5] 刘志强 , 王晓燕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22(10):112-118.
作者简介:王冬梅,女,中国农业大学《法学专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