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育人实效的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王贵满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广东省珠海市 519090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要求将课程思政战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境,并建立多维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但目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评价内容缺乏整体设计、评价主体参与不到位等问题凸显,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如何提升育人成效,构建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

一、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

(一)推动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教育改革的深入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把握育人方向、落实育人理念。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育人实效为指导,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构建可衡量、可追踪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全面追踪学生在专业及课程学习全过程、日常行为表现、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操作等环节中展现出的思政素养,精准、全面分析思政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深度影响,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引导与教育,确保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1]。

特别是,学生因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的差异,价值理念也存在个性化差异,而且,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不成熟,面对良莠不齐的媒体资源、错误的价值引导,很可能出现错误的价值理念,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关注学生的精准评价,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推动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二)优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落实效果的重要基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课程体系,还要重视各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教育,保证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效果。而评价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将评价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中,也要落实到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以构建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指挥着各个教育环节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倒逼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育素养等的改进与提升,形成“评价 - 反馈 - 优化”的良性循环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三)构建科学的育人生态体系

一直以来,教育评价都存在滞后性、碎片化的问题,影响教育改进的实施。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将评价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并发挥师生、教育平台、教学管理部门、家长、校企合作下的企业等多元主体的评价功能,形成覆盖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全链条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全方位评价,有效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性,也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体系,有效打破了传统课程思政评价的滞后性、碎片化问题,也推动了学校各教育环节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合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态格局,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

二、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中的现实瓶颈

(一)评价内容缺乏整体性

虽然在《纲要》等文件的深入下,高校积极构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但在实践中,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碎片化等问题,无法全面呈现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首先体现在,一些学校可能主要关注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评价,评价教师是否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并未综合评价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情况、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与融入程度等,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实施。其次体现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关注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素养、价值理念等不同的维度,一些评价指标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难以量化等特点,比如,学生的家国情怀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日常发言、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但家国情怀还隐含于学生的职业规划、社会服务等环节,而其难以量化的特点,也是评价体系构建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评价主体的参与不足

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必然需要不同主体的参与,以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评价。但目前的评价主体仍旧局限于学校,有学校的教务处、思政课教师主导,对学生思政理论考核情况、日常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忽视对学生道德观念、情感态度等的综合评价;而且学生自身、家庭、企业、信息化平台等主体的参与度不足,尤其是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仍旧采用传统的考核、日常交流与观察等,不仅存在评价周期长、滞后性等问题,还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人情关系等的影响,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客观、不真实等,影响评价效果。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问题

教学评价是为了实现“以评促改”,为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改进等提供指导。但目前评价结果的应用不到位问题凸显,很多学校单纯将课程思政的评价结果当作教育管理任务,或重视评价的短期成果,比如为了应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选的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的示范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但却与专业课程的核心能力培养关联性不足,导致课程思政与专科课程之间的脱节;而在课程思政评价过程汇总,单纯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而忽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并未形成教、学、评的逻辑闭环,影响“以评促改”功能的落实。

三、基于育人实效的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围绕育人目标,全面整合评价内容

育人实效是将实践育人定位为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切实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提升育人功能及效果。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结合育人目标,全面整合评价内容,紧扣“价值引领”的核心要求,构建可量化的育人评价指标。

1. 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高校要明确学生群体的特点、专业结构等,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内化,还要重视价值引领、行为表现等,评价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是否将思政元素落实到行为表现、职业发展等过程中,保证育人实效。全过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全面覆盖课前、课中、课后、长期发展等各个育人环节,从课前的评价指标构建分析,要关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与学生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匹配度、资源的供给情况等;在课中的评价指标选择中,要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价值认同等角度出发,比如在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依靠课堂提问、案例讨论等对学生健康理念、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尊重生命的意识等,以及协作意识与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课后的评价指标选择中,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生成完善的评价结果,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价值观养成情况等,为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3]。

2. 学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的评价,还要为学校的教育优化提供指导,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中,要围绕学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情况、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施情况、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情况及育人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改革。高校要组建专门的课程思政管理机构,开展专门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研究与改革;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设计情况、教案和课件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体现思政教育元素,评价专业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情况,评价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专业素养等,明确课程的实施情况。高校还要对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体系、校级及以上的课程思政类教学改革成果等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4]。

(二)评价主体多元,实现多维全面评价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发挥不同主体的评价功能,促进课程思政实现内生增长。首先要组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主体队伍,在传统的课程思政课程教师评价基础上,拓展专业任课教师、学校教学督导人员、“双师”下的企业导师、学生自身等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价值理念、家国情怀等进行评价。其次,要结合不同主体的评价功能明确评价重点,比如企业导师主要关注学生在专业实践操作中所展现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思政素养评价,像会计专业的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最后,高校还要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评价优势,通过可视化、动态化的评价,有效落实过程性、全过程评价,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取学生对时政热点的看法、对历史的感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态度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媒体平台的言论、在线互动中的行为表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理念等,动态监测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依靠可视化的评价结果呈现,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政素养,并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引导。

(三)重视结果应用,发挥以评促改功能

评价结果可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优化、育人效果改进提供参考,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首先,课程思政的评价结果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思政内容,能否在专业实践中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可以将评价结果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档案中,为学生的评奖、就业等提供参考,调动学生自我规范、改进的积极性,也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其次,高校还可以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师评价考核中,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成果等进行评价,激发教师优化、创新教学活动设计的主动性,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及育人实效的提升。最后,课程思政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要求,高校还可以整合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及案例,并进行成果推广、评价结果分享等,为更多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其他学校的课程思政落实等提供参考,促进课程思政改革 [5]。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保证育人实效的重要基石,可以衡量、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理念,构建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推动课程思政战略的落实。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充分遵循思政育人目标的要求,充分整合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内容,实现对学生、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成果的综合评价,并发挥各个主体的评价功能,拓展评价的维度、形式,形成全过程、全面的评价结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进、学生的个性化引导等提供参考,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董保珠 , 王颖 , 刘明鼎 . 基于 CIPP 评价模型的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唐山学院学报 ,2025,38(04):93-101.

[2] 金如委 , 胡蓓蓓 .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地理专业课的方法及评价体系 [J]. 地理教学 ,2025,(13):46-48+58.

[3] 陈艳 , 赵航 , 孟晓 , 等 . 新工科视角下基于 CIPP 模型构建《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 [J]. 现代食品 ,2025,(12):41-44.

[4] 金家新 , 李妍雅 .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的泛在性场域省思与指标体系构建 [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5,38(03):5-8.

[5] 吴亲园 . 基于 CIPP 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5,27(03):47-51.

[作者简介 ]

王贵满,1980.12,女,汉,河北河间,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土木工程施工,

【基金项目】

2024 年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全时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J320070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