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估模型构建与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董维超 张建荣 安国庆 韩建兵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18;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石家庄 050061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数据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OECD 03 年报告显示,78% 成员国已建立学生能力数字专项档案 []。中国高校双创教育覆盖率虽达 97%,但教育部监测显示 03 年大学生创业三年存活率仅 .%,较 00届下降 0.6%[] ]。麦可思相关研究显示,传统评估中主观指标占比超 60% ,导致培养预期与产业需求错位率达 43% 。这种结构性错位极大制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急需通过数据驱动的评估模型构建破解能力评估模糊性。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能力维度研究

学界普遍认同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多维度特征这一结论。西方创新委员会(EIC)2022 框架内包含 5 项能力,市场洞察权重占 30% 。美国百森商学院研究发现,实践能力每提升 1 个标准差,则高校学生创业融资成功率增加 19% (β=0.44, SE=0.07),在科技领域效应会更加显著。

国内研究现状深度:

评估模型构建层面:基于关于215 个大学生团队实证证实,资源整合能力解释创业绩效变异 41.3%,其开发的 C-REI 模型现已成为东部高校主流应用工具 [3]。

数据驱动实践:通过融合学业数据、创赛行为、企业合作记录等12 维特征,构建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系统,使孵化项目存活率提升到了39% [4]。

区域差异研究:研究报告表明,中西部高校大学生在风险承受维度得分较沿海低18.7%,但资源整合韧性显著高出9.2 个百分点 [5]。

2.2 评估方法演进

传统评估主要依靠专家打分,信度系数一般在 之间。上海交通大学 2021 年引入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将评估效度提升至 0.81,但该方法实施成本较高。浙江大学开发的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分析 2.3 万条行为数据,实现能力预测准确率 79.6%,对实践能力的识别精度更是高达 83.4%。这些探索为构建数据模型提供了方法参考。近期研究开始重视动态评估的价值,斯坦福大学 2023 年的实验证实,持续数据追踪相较于单次评估,预测效度提高22%。

3 评估模型构建与验证

3.1 数据采集体系构建四维动态数据采集矩阵:

学习行为数据:涉及 MOOC 完成情况、专利申报数量、跨学科课程选修比例等;

实践数据:包含竞赛获奖级别、项目融资额度、产品用户增长比例等;

心理特质数据:运用标准化创业倾向测验(Cronbach's )获取;

环境数据:记录使用孵化器的时长、向导师咨询的频率、政策工具的利用情况等。

某省教育厅试点数据显示,该体系能覆盖能力评估要素的 92% 。数据采集按季度更新,以保证时效性。为避免数据出现偏差,建立了异常值三级审核机制。

3.2 模型算法设计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初始权重:

创新思维(0.28):├─批判性思维(0.40)─跨界联想(0.35)└─技术敏感度(0.25)实践能力(0.35):├─原型开发(0.45)├─团队领导(0.30)─执行力(0.25)

可引入熵值法动态修正权重,以确保模型适应区域差异。经 5 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研判,克朗巴哈系数达 0.89。模型设置季度权重调整机制,按照行业变化指数自动更新参数。算法测试表明,动态调整可使预测准确率提升约15.3%。

3.3 模型验证

在 6 所应用型高校开展了为期 18 个月的实证检验(N=1,203)。模型评估高分组(前 20% )的创业项目注册率达到 68.7%,显著高过低分组(后 20%)的 21.3%( x2=38 .42, p⟨0.001⟩ )。在项目成长性方面,高分组年度营收增长率平均为 47.6% ,而低分组只有 12.3%。相较于创业大赛评委打分,Kendall协调系数为 0.81 (p=0.003 )。这些数据或许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模型对科技类项目的预测精度(84.2%)高于服务类项目(76.5%)。

4 现状诊断与问题分析

基于全国两轮调研数据(N=6,543),发现关键瓶颈:

- 能力结构失衡:创新思维达标率 37. 2% vs 实践能力 28. 1% (t=7.35,p⟨0.01 )。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创新思维有所不足。

- 资源获取障碍:73.4% 的学生不知悉政府补贴政策,85.2% 缺乏投资人对接渠道。西部地区该问题更为突出。

- 培养模式缺陷:理论课程占比达 68% ,而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实践课占比超80%。项目制学习覆盖率不足 35% 。

- 数据应用不足:仅 19% 的高校建有学生能力数据库,数据更新周期普遍超过6 个月。约 67% 的教师仍依赖经验判断。

某 985 高校对比案例表明,未曾实施数据驱动的高校院系,他们的学生创业项目 3 年存活率只有 14.5% ,而采用了动态评估的高校院系则达到 31.7%。这或许说明数据赋能存在显著价值。跟踪调查也发现,接受数据驱动培养的学生,毕业后3 年内创业意愿持续保持率高达68. 9% 。

5 提升对策建议

5.1 构建分层培养机制

依据评估结果实施精准干预。基础层(后 30% ):强化创新思维训练,采用设计思维工作坊。每周安排4 学时专项训练;发展层(中间 50%) ):建立“导师 + 投资人”双导师制。确保每月不少于2 次项目指导;卓越层(前 20%) ):提供天使基金直投通道。配套市场资源对接服务。

深圳某高校试点后,学生专利年申请量从 157 件增至 412 件,增幅162.4%。分层培养使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约28.7%。

5.2 建立数据反馈闭环

打造“评估 - 预警 - 干预 - 再评估”循环系统。数据采集 → 模型诊断→ 个性报告 → 资源匹配 → 效果追踪。系统设置三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单项能力后 20% )、橙色预警(双项不足)、红色预警(综合排名后 10%)。杭州某学院应用该系统后,资源误配率下降 27 个百分点。学生能力提升速度加快约 40% 。

5.3 深化校企生态协同

推动企业真实数据反哺教育。开放行业数据库:如腾讯开放平台提供日均300 万条用户行为数据;共建实验室:某车企每年提供 2,000 小时实车测试资源;动态课程调整: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图谱更新课程模块;建立企业导师学分银行:累计128 小时实践指导可兑换学分

数据显示,产教融合深度每提升 1 级,学生创业融资额平均增加 23 万元( ⟨R2=0.63 )。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学生,其产品市场化周期缩短约5.8 个月。

本研究针对大学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错位、评估模糊等核心问题,构建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动态能力评估模型,并基于全国大样本调研的诊断分析,进一步提出数据驱动反馈闭环、分层培养机制及校企生态协同三大项对策,为破解“能力评估—资源匹配—成果转化”链条断裂创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研究可深化区域差异化适配与长周期效能追踪,推动双创教育向生态化、精准化方向推进。

参考文献:

[1] 周华 . 双创教育课程与产业需求适配性研究——基于 211 高校的实证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44(3):72-80.

[2]OECD.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3: OECD Indicators[M]. Paris:OECD Publishing,2023.

[3] 李 卫 东 .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要 素 的 实 证 解 构 [J]. 教 育 研究 ,2023(5):45-53.

[4] 毛东辉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模型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44(5):88-97.

[5] 教育部. 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报告(2023)[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56-59.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 (220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