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体育课堂分组游戏设计与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汤赛丹

福建省霞浦县第四小学  355100

引言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上,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明显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可能因技能不足或性格内向而参与度不高。分组游戏因其趣味性和合作性,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分组游戏的设计是否合理、组织是否顺畅,直接影响其效果。本文聚焦分组游戏从设计到实施的完整路径,探讨实用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形式。

一、分组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价值

分组游戏是小学体育课常用的教学方式,对提升课堂效果很有帮助。在40 多人的班级里,分组能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练习时间。比如跳绳练习时,6 人一组轮流跳,比全班一起跳能让每个孩子多练好几遍。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体育好的同学能给其他同学做示范,动作不标准的同学也能及时得到纠正。老师可以更专注地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不用一直盯着全班。通过分组游戏,孩子们能学会合作。像传球接力这样的游戏,必须配合好才能完成任务。在小组比赛中,孩子们会主动商量战术,给队友加油,这种真实的合作体验比老师讲道理更管用。

二、贴合实际的分组游戏设计要点

设计适合小学生的分组游戏,需把握几个关键点:

目标明确且安全可靠:游戏内容必须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无论是练习某项运动技能(如传球、跳跃),还是发展某种身体素质(如灵敏、协调)。安全是首要前提,场地布置要合理无隐患,器材选择要适合小学生使用,规则设计要避免危险动作。

分组方式灵活公平:分组要考虑学生的运动能力、性别、性格等因素。常用方法有:将不同水平学生混合编组(异质分组),促进互帮互助;或将水平相近的学生编组(同质分组),便于设定适宜难度。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尽量保证各组实力均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成功可能。分组不宜固定,可定期调整。

规则简单趣味性强:游戏规则要简洁易懂,低年级学生能快速明白。规则过于复杂会降低参与热情。在保证核心玩法清晰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入变化元素(如改变路线、增加小道具、设定不同角色轮换)来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三、课堂中分组游戏的有效实施步骤

(一)精心准备,清晰讲解,奠定活动基础

体育课堂分组游戏的有效开展需要系统化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师应当提前至少 15 分钟到达教学场地,对活动区域进行全方位安全检查。重点排查场地平整度,清除可能存在的碎石、玻璃碎片等危险物品;检查体育器材的完好程度,包括垫子的缝合牢固度、球类的充气状态、绳梯的固定情况等。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应立即更换或维修,确保所有教学用具都符合安全使用标准。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需要采用结构化讲解策略:一是明确游戏主题,如障碍接力赛;二是阐述具体目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跨跳技能;三是详细说明游戏规则,包括轮换顺序、得分标准和违规判定;四是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禁止推搡、保持安全距离等。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必要时可配合可视化教具辅助说明。示范环节应当完整呈现游戏全过程,教师可选择同步解说关键动作要领,或邀请学生协助展示特定技术动作。

(二)快速分组,有序启动,保障流程顺畅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分组方式:对于技能培养类游戏可采用异质分组,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衡分配;对于竞赛类活动可采用同质分组,确保各组实力相当。具体实施时可运用编号分组法,让学生按身高或学号依次报数分组;或采用色彩分组法,通过发放不同颜色的标志物随机组队。分组过程要控制在3 分钟内完成,避免因耗时过长影响课堂节奏。

场地规划应当遵循功能分区原则,使用标志桶、粉笔线等明确划分各小组活动区域,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器材分发建议采用定点领取制度,设置专门的器材领取点,由小组长负责统一领取和归还。在正式活动前,必须安排 5-7分钟的适应性练习,让学生以慢动作熟悉游戏流程,重点掌握交接环节和路线规则。教师发出开始指令时,要确保所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可采用哨音配合手势的复合信号系统。初始阶段建议将游戏强度控制在中等水平,根据学生适应情况逐步提升难度,通过调整障碍高度、延长距离等方式维持适度挑战性。

(三)巡回指导,动态调整,优化活动过程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提升。在进行巡回指导时应采用系统化的观察方法,重点关注五个维度:学生个体参与度、规则遵守情况、动作技术规范性、团队协作效果以及安全风险因素。观察过程中要保持适当距离,既不影响学生正常活动,又能清晰掌握整体情况。对于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通过分配特定角色或任务的方式激发其主动性;针对技术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应及时示范正确要领,必要时可暂停活动进行集体纠正;发现安全隐患必须立即处理,确保教学环境安全可靠。同时,教师应根据各组实际表现实施差异化指导策略,对完成较快的小组可增加难度系数,如缩短完成时间或提高技术要求;对进展较慢的小组则可适当简化规则或降低标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既维护了游戏的公平性,又照顾到了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精准总结,正向强化,深化学习成效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环节应把握三要原则。时间控制在 3 分钟内,集合学生就地休整。内容聚焦具体行为肯定、技能要点强化及改进方向提示。评价机制侧重过程性表现,避免胜负比较,突出团队协作价值。设置开放式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收获,既巩固学习成果,又培养反思习惯。最后明确器材回收责任,培养劳动意识。实施环节的精细化操作是游戏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弹性调整相结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教学效能,使分组游戏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运动素养的有效载体。

结语

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设计目标清晰、规则简单、趣味盎然且安全可靠的分组活动,并在课堂中精心组织、细心观察、灵活指导。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让分组游戏真正成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协作精神、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载体,打造出学生喜爱、富有成效的小学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文喆 . 不同分组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篮球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D]. 河南 : 河南大学 ,2022.

[2] 古跃宁. 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几点做法[J]. 现代农村科技 ,2021(12):92.

[3] 孙悦 .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J]. 灌篮 ,2021(3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