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低段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沈奇伟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 315470
引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面对课文中的文字和情感,理解常有困难,影响阅读兴趣。传统讲解为主的课堂容易显得枯燥,难以调动低龄儿童的学习主动性。情境教学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它通过设计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相符的具体场景,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体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乐于表达。研究情境教学在低段阅读课堂的科学运用,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途径
(一)利用实物与图像,搭建认知桥梁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实物与图像是最直接的教学辅助工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对抽象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当课文内容涉及具体事物时,教师可以准备相关实物带到教室。比如学习《秋天的树叶》时,教师可以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纹理和形状。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仔细观察,能够将课文中的描述与实物对应起来。对于动物类课文,准备动物玩偶或高清图片也很有效。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可展示青蛙生长过程的图片,能帮助学生理解蝌蚪变青蛙的完整过程。这些直观的教具不需要多么精美,关键是要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课文相关的特征上,避免分散注意力。实物与图像的优势在于它们能立即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陌生的文字变得熟悉起来。
(二)借助表演与多媒体,激活课堂参与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单纯的讲解很难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表演元素引入课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简单的形式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用不同的语气、表情来表现人物特点。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情景再现。比如学习《三个小伙伴》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兔、小羊和小猪,重现互相帮助的场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能为课堂增添活力。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声音效果,如学习《雷雨》时播放雷声和雨声,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简短的动画片段可以直观展示课文情节,特别是那些学生难以想象的内容。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时长控制,避免喧宾夺主。这些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想象空间
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使用他们能理解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过于复杂的表达。描述场景时,可以适当放慢语速,配合表情和手势,帮助学生构建画面。比如讲解《静夜思》时,用轻柔的声音描述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讲解《小猴子下山》时,用欢快的语调表现小猴子的活泼好动。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变化,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语气和节奏。在描述过程中,可以适时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者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种语言引导不需要额外的教具准备,但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较高。教师平时可以多观察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如何与孩子交流,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
二、融入课堂环节的实施策略
(一)导入环节,点燃学习热情
教师需要设计能够立即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导入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往往最有效。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色的课文时,可以展示几张高清的风景照片,比如金黄的麦田或者清澈的小溪,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也可以播放一段相关的声音,比如学习关于春天的课文时播放鸟叫声,学习关于大海的课文时播放海浪声。这些真实的感官体验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要注意的是,导入环节不宜过长,3-5 分钟最为合适,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解环节,化解学习难点
当课文内容涉及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或复杂的情感时,情境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描写亲情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家人相处的照片,说说自己的感受。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简单的角色扮演特别有效。不需要复杂的道具和服装,只需要让学生模仿人物的语气和动作。比如学习寓言故事时,让学生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在互动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寓意。这些活动能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
(三)拓展环节,巩固学习成果
课文学习结束后,设计适当的情境活动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故事续编,或者围绕课文主题展开对话练习。比如学习完关于动物的课文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进行自我介绍。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意境画画,不需要追求绘画技巧,重点是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这些活动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教师要注意给予积极的反馈,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则
情境教学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有效实施,需要遵循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则:第一,情境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课文核心内容,确保每个情境活动都有明确的教学指向,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热闹场面;第二,要以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为中心,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点的活动形式,保证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真实体验;第三,情境活动要与教学流程自然融合,既要与课堂环节流畅衔接,又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真实反应和想法,使情境成为推动教学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孤立表演。
结语
通过运用实物图像、角色表演、多媒体辅助和生动的语言描述等多种方式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克服理解障碍,更深入地体会课文内容。将情境自然融入课堂导入、重点理解与课后拓展等环节,并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学生主体原则,能显著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祥云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J]. 思行月刊 ,2025(1):84-86.
[2] 杨晶 . 小学低段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实践探析 [J]. 江西教育 ,2023(47):47-48.
[3] 杨巧艺 . 优化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 " 三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