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立德树人背景下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实践

作者

王宏涛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00

高校协同育人理念源于对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深刻理解,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授的责任,更应该负责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因此,高校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育环境,增强学校在育人过程中的社会担当。教育本身不应局限于课堂传授,更应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通过多方互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意义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不仅提升了高校教育的整体效能,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提供了重要支持。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使得教育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有效联动,确保了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各自拥有独特的育人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相互融合与协同,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通过协同育人的模式,德育不再是单一学校责任的范畴,其涵盖了家庭的影响力和社会环境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全面育人。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家庭承担道德培养的责任,而社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成长环境。尤其在如今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复杂性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此,校内外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了单一教育体制的限制,使得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使得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学习道德标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

(一)家校互动共建,探索协同育人有效路径

在德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教师首先需要建立起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渠道,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表现与发展,确保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达成共识。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的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也能够收集家长对于学生教育的意见,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除了日常的沟通,教师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促进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这不仅能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也能让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家校合作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培训、德育讲座的方式,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帮助其在家庭中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氛围。通过家校的协同努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帮助其在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培养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校企携手共育,形成协同育人新思路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校企携手共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更为他们的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必须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与企业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校进行讲座和专题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仅是在课外实践环节上提供支持,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企业需求。通过校企携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能够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同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教师还需通过定期的座谈会的方式加强学生与企业进行互动,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这种互动,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推动其在技能和品德上的双重成长。

(三)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共育,实现协同育人新成效

在立德树人战略的引领下,高校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将科研成果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术前沿知识,同时也通过科研中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明确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高校可以定期邀请科研人员进校开展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科研领域的热点问题。教师要在这种互动中,强化学生对科研诚信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合作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能够促使他们在学术探索中内化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培养他们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结合,强调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教师在科研合作中的指导,更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保在科研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使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四)高校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精准匹配校内外教育资源

高校应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精准匹配校内外教育资源,成为实现协同育人的新途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偏好和需求,进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准地推荐相应的课程内容、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整合来自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例如,教师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校外企业、科研机构的资源,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这种平台化的资源整合提升了教学的灵活性,还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连接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内容、实践活动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结束语: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其突破了单一教育形式的局限,形成互为补充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家校互动、校企合作,还是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每一种合作模式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闫艳艳, 游晨楠, 李鹏翔. 高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三全育人”视域下 [J]. 现代商贸工业 , 2024, 45(22): 102-104.

[2] 赵效萍 . 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研究——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J]. 物流科技 , 2024, 47 (07): 177-179.

[3] 夏晴 , 陆婧 , 胡志强 . “三全育人”背景下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实践 [J]. 药学教育 , 2024, 40 (01): 14-17.

[4] 陈叶红, 雷乃旺 , 曾起堂 , 范宜鹏 . 构建开放合作、多元联动、深度融合的育人共同体——福建开放大学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J].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 2023, (03): 25-29.

基金项目:“十大育人”重点项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123N”校内外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Z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