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背后的社会镜像:论春晚小品中的社会心态折射
图孟那生
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党群服务中心 750300
自 1983 年首次亮相以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亿万观众除夕夜的重要陪伴,而其中的小品节目更因其语言幽默、情节紧凑、贴近生活而广受喜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小品不仅承担着节日娱乐的功能,更在轻松诙谐的外表下,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小品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戏剧化的情境,将抽象的社会现象转化为观众可感、可笑、可思的具体体验。观众在笑声中看到熟悉的自己,看到家庭、邻里、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情绪脉动。正因如此,春晚小品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态记录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
一、春晚小品中笑声的心理功能分析
(一)释放情绪压力,纾解现实困境
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不断积聚的背景下,春晚小品以其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暂时逃离现实烦恼的情绪出口。小品中常见的生活冲突、家庭琐事和职场误会等题材,正是观众日常生活的缩影。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巧妙的语言设计,这些原本令人焦虑的问题被转化为令人发笑的桥段,使人们在会心一笑中释放内在压抑的情绪。例如,在描绘买房难、催婚急等问题时,小品并未加剧焦虑,而是通过幽默化的处理,让观众以一种轻松的心态面对现实,从而起到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
(二)提供社会共识与心理支持
春晚小品中的人物大多来源于普通生活,如憨厚的父亲、啰嗦的母亲、焦虑的子女、热心的邻居等,这些形象与观众的生活经验高度重合,使人产生“这不就是我家 / 我身边的人”的熟悉感。在笑声中,观众不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面对问题的人,还从小品角色中获得了某种“被理解”的心理慰藉。这种心理支持来自于小品与观众之间的共识:对现实的感受是共同的,对困境的态度是相似的。正是这种共鸣,使小品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情绪连接机制,帮助人们在心理层面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尽管小品中常常充满误会、矛盾和无奈,但大多数作品最终都会以温情的结局收尾,呈现出亲情和解、误解消除、生活继续的情境。这种结构设置不仅符合节日氛围的情感期待,也传递出一种“笑过之后还要继续努力生活”的心理力量。小品中的角色往往带有坚韧与乐观的特质,他们用自嘲面对困境,用包容解决冲突,在困难中寻找笑点,在平凡中释放温度。正是这些特质,激励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韧性与温情,从而提升面对现实挑战的信心与勇气。春晚小品以喜剧的方式展现生活的积极面,成为鼓舞人心、提振精神的一种文化表达。
二、春晚小品中的社会心态变迁趋势
(一)从“热情乐观”到“理性调侃”的转变
春晚小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以其热情洋溢的表现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性格乐观、语言风趣,剧情简洁直白,笑点密集,集中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的精神风貌。小品中的“阿 Q式幽默”是对困境的一种轻巧化处理,人们在欢笑中获得对未来的动力与憧憬。然而,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2010 年之后,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与竞争压力的上升,人们的情绪也趋于复杂,笑声逐渐带上“深思”的成分。小品从对生活表面的嬉笑,转向对内心情绪与现实问题的剖析,“理性调侃”成为主流表达方式。一些作品不再回避生活的不如意,而是用讽刺与黑色幽默揭示人际疏离、制度性压力与情感疲劳等问题,引导观众以更冷静的目光看待生活的荒诞与真实。在这种转变中,笑声不再只是缓解情绪的方式,更成为重新审视生活的一种思考起点。
(二)从“集体意识”走向“个体视角”
在上世纪的春晚小品中,“我们”是高频词,人物总是围绕着家庭、单位、社区等集体展开行动,强调的是人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与关系。在这种结构中,个体常常服从于家庭利益、单位安排,表达出一种稳定、顺应和集体协作的社会心态。如在《警察与小偷》《打工奇遇》中,人物虽身份平凡,但都以服务集体或家庭为核心动力。到了近十年,小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个体化倾向,故事主线围绕“我该怎么办”“我想过怎样的生活”展开,体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意识觉醒。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人物语言上——更加内省、自我关照,也反映在小品结构上——以人物内心变化作为情节推动的核心。例如,2007 年央视春晚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聚焦中年人婚姻选择,2024 年央视春晚小品《开不了口》关注亲子沟通困境,这些都是从个体心理出发展开的小品文本。个体视角的增强,使小品更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具细腻表达力。
(三)从“单一幽默”走向“情绪混搭”
传统小品的幽默多以语言包袱、情节误会或角色反差制造笑点,追求的多是“观众一听就笑”的直接效果。那时的小品通常围绕一个冲突展开,高潮设置明显,结尾迅速收束,满足的是观众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情绪的需要。随着时代审美的演进,观众对“好笑”的标准不再停留在表面笑料,而是更关注背后的情绪触动与现实连接。于是,近年来的小品逐渐呈现出“情绪混搭”的趋势,即在幽默的基础上加入温情、感动、甚至忧伤元素,使情绪层次更为丰富。如在 2013 年央视元宵晚会小品《回家过年》中,父亲表面上唠叨严厉,但结尾那句“怕你不回来”却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又如2011 年北京电视台春晚小品《你幸福吗》中,角色不断回避真实情绪,最终直面内心孤独。这种情绪混搭让小品超越了笑料的功能,成为展现复杂人性与社会情绪的舞台载体,也表明观众在笑声之外,更渴望被理解、被安慰与被共鸣。
结语
春晚小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始终紧贴时代节奏与社会情绪,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讲述着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它不仅在每年除夕为观众带来笑声与欢乐,更在轻松诙谐的背后,映射出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与情感走向。从热情洋溢到理性调侃,从集体意识到个体自觉,从单一笑料到情绪复合,小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真实记录着民众情绪的微妙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 长 宇 . 央 视 春 晚 小 品 的 形 象 演 变 及 启 示 [J]. 中 外 艺 术 研究 ,2020,(03):183-191.
[2] 程赟. 央视春晚小品审美文化研究[D]. 贵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