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一体的小学工作实效性研究策略
王艳春
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牛家营子小学 024400
引言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校一体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家校一体工作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深入研究家校一体的小学工作实效性,探索有效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家校一体的内涵
家校一体是一种深度融合且协同共进的教育模式,它超越了传统家校之间简单联系的范畴,构建起家庭与学校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教育共同体。从教育目标来看,家校一体强调家庭和学校拥有高度一致的教育追求,都致力于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具备综合素养的社会公民。在教育过程中,家校一体倡导双方深度参与、密切配合。学校发挥专业教育优势,系统传授知识技能;家庭则凭借独特的情感纽带和生活场景,注重品德熏陶与个性培养。二者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
2 当前小学家校一体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传递低效与单向性突出
当前小学家校沟通多依赖家长会、微信群等常见方式,但这些方式存在明显弊端。家长会通常定期举行,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在会上与每位家长深入交流学生个体情况,往往只能进行整体情况通报,导致信息传递缺乏针对性。而微信群虽方便快捷,可信息海量且繁杂,重要通知易被淹没,家长可能错过关键内容。更重要的是,现有沟通多为单向输出。学校和教师是信息的主要发布者,向家长传达学生成绩、在校表现等内容,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乏主动表达诉求和意见的渠道。
2.2 形式单一且缺乏深度与系统性
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主要集中在家长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家长会内容多围绕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工作安排,形式较为刻板,家长参与度不高。家长学校虽旨在提升家长教育素养,但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且教学方式以讲座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效果不尽如人意。
2.3 参与度不均衡且专业能力有限
不同家长对家校一体工作的参与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家长教育意识较强,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教育观念淡薄等原因,对家校合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少参与学校活动,甚至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3 提高家校一体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3.1 搭建数字化多元沟通平台,打破信息壁垒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搭建数字化多元沟通平台是提高家校一体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学校可以开发专属的家校沟通 APP,整合学生考勤、作业布置与提交、成绩查询、校园通知发布等功能。家长通过手机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详细情况,还能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私信交流,及时沟通孩子的问题。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班级群和家长论坛。班级群用于教师发布日常通知、分享学生的学习瞬间,让家长能直观感受孩子的学习生活;家长论坛则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教育经验、分享育儿心得的空间,促进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支持。
3.2 开展个性化家长教育课程,提升家长素养
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家校一体工作的效果。学校应根据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开展个性化的家长教育课程。对于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以开设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前沿理念的高端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的家长,提供线上微课程,课程内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方便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3.3 丰富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增强互动体验
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能够增强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提高家校一体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学校可以开展项目式合作活动。例如,组织“校园生态园建设”项目,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植物种植、园区规划等工作,在合作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介绍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
3.4 建立科学家校评价体系,保障工作质量
建立科学的家校评价体系是保障家校一体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应涵盖家长参与度、家校沟通效果、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对于家长参与度,可以从参与活动的次数、质量、反馈意见等方面进行评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家校沟通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家长和教师对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满意度等方面的反馈来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一体是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提高家校一体工作的实效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增强家庭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小学家校一体工作中存在的沟通渠道不畅、合作形式单一、家长参与度不均衡和缺乏科学评价体系等问题,学校应构建多元沟通机制、丰富家校合作形式、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家校一体工作模式。通过实践案例可以看出,采取有效的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家校一体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家校一体”小学德育新路径 [J]. 杨强 . 教育 ,2020(26)
[2]“家校一体”的小学德育工作路径探索[J]. 李利斌. 教师,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