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原生态写作的理性骨架
花中欣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100018
当下高中议论文写作常陷入两难困境:或为堆砌华丽辞藻而遮蔽了思想本真,或为追求思辨深度而如失水之鱼般僵硬刻板。究其根本,是“原生态写作”与“辩证思维”之间未能实现血肉相融。原生态写作不应是粗粝直白的情感倾泻,而是经过理性淬炼后思想的自然涌现。高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范本,它们恰如照亮我们前行的明灯,昭示着辩证思维正是原生态写作得以挺立、得以丰盈的理性骨架。
欲使原生态写作免于流于浅表,必须从教材中汲取辩证思维的内在精髓,使之成为我们思维深处自然流淌的活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便是一座高峰。文章既非盲目排外,亦非全盘跪拜,而是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精辟地提出“占有,挑选”的原则。这“占有”与“挑选”的对立统一,构成一种极具张力的辩证结构,其批判锋芒和建设性方案便在这辩证思维中获得了巨大力量。同样,《六国论》中苏洵以“弊在赂秦”统摄全文,如同抽丝剥茧般剖析赂秦之害与抗争之机,其论证逻辑如层层推进的精密齿轮,在严密的推演中迸发出灼人的理性光芒。这些教材经典,正是辩证思维在论证中展现出逻辑力量与思想深度的生动写照。
将辩证思维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则是实现原生态写作的关键转化点。在教学中,我们常需面对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扁平化”表达:如简单论定“勤奋决定成败”。此时,引入辩证思维训练便如一把钥匙: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勤奋”是否总导向成功?方向错误而徒劳的“勤奋”价值何在?继而,思考“成功”本身的多元维度——是世俗成就,还是内心丰盈?当学生意识到“勤奋”需与“方向”形成张力,“成功”概念本身亦需澄清时,其表达便自然趋向深入而辩证。这种训练,旨在培养一种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术”,即通过不断设问、质疑、修正,帮助学生自主“分娩”出更趋近事物复杂本相的观点。当学生逐渐学会在看似单一的观点背后,主动探寻其对立面或制约条件,并尝试在更高层面实现统一,其思维便获得了一种内在的“纠偏”机制,原生态表达便具有了思想的厚度与韧性。
最后,欲使辩证思维真正赋能于原生态写作,需要具体而微的思维工具作为支撑。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恰为我们提供了精妙的范式借鉴。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自然现象作喻,将抽象的学习递进与超越规律具象化。我们可引导学生模仿此法,将自身感悟转化为贴切比喻,使其思想获得形象的生命力。又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眼前“信可乐也”的雅集之欢,骤然跌入“死生亦大矣”的深沉浩叹,终至“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旷达通脱。这种情感与哲思的跌宕交融,揭示出感悟升华的路径:引导学生将个人具体体验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或生命语境中加以审视,从而超越个人悲欢,获得普遍性意义。再如《赤壁赋》中主客问答所蕴含的“正 - 反 - 合”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辩证展开框架:确立观点后主动引入并回应潜在质疑,最终达到认识深化或视野融合。
当辩证思维真正沉潜于学生思想深处,原生态写作便不再是单薄情绪的直白宣泄,而蜕变为思想矿脉的自然袒露。如苏轼在赤壁月夜下,将个人际遇的悲慨,最终升华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宇宙洞见——个体生命的原生态悲欢,在辩证思维的淬炼下,竟结晶出照耀千古的哲学光辉。
让辩证思维成为写作的深层骨骼,支撑起原生态表达的血肉之躯。它让情感在思想的光照中自然澄澈,让思想在情感的温度下获得生命。当笔下的文字不再是飘忽的云彩,而成为扎根于理性土壤的繁茂之树,高中议论文写作方能实现其最深刻的教育使命:让青春的思想在严谨与真诚中焕发永恒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