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李艳辉

长春市绿园区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长春 130062

一、学习任务群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契合

“学习任务群”是指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发展语文能力。其核心特征在于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单元整体教学”则强调将整个单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系统规划教学目标、内容、活动与评价,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学习过程的连贯递进。

二者高度契合:1. 目标指向一致: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2. 整合理念相通:都强调整合内容、情境、方法、资源。3. 实践路径相融:单元为任务群的实施提供了天然载体,任务群为单元教学提供了结构化、情境化的实施框架。以任务群理念引领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的有效途径。

二、实践路径构建: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一)单元解读与学习任务群主题确立

单元内容: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编排。包含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以及习作《____ 即景》和语文园地。

语文要素:

阅读: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习作: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核心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学习观察、捕捉并生动描绘景物的动态变化,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学习任务群主题确立:基于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提炼核心学习目标——感受自然景物之趣,学习描绘动态之美。据此,确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主题为:“品自然之韵,写灵动之美”。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任务群教学强调在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展开学习。本单元可设计如下驱动性情境:

情境创设:“校园电视台‘发现身边的美’栏目组”面向五年级同学招募“四季景物观察员”和“美景解说员”。要求同学们:1. 深入阅读名家笔下的四季美景,体会其描写手法(特别是动态描写);2. 细心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校园一角、社区公园、窗前小景等),特别关注其变化;3. 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一篇生动描绘景物变化的习作(即景作文);4. 选择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一个动态描写片段,尝试进行口头解说(可录制小视频或课堂展示)。

此情境将阅读、观察、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赋予学习明确的目标感和对象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三)整合单元资源,设计层级化学习任务

围绕“品自然之韵,写灵动之美”这一核心主题,打破单篇顺序,整合单元内外资源,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寻觅·初感自然之趣(预习感知,整体切入)

活动1 :通读课文,完成“我的自然观察笔记”(初步记录:哪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文中哪些描写特别生动?)。

活动2 :小组交流: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趣”?初步交流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模糊感知。

目标: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初步聚焦“趣”与“描写”,任务二:品鉴·感悟动态之美(深入研读,聚焦要素)

活动1 :精读《四季之美》《鸟的天堂》(重点段落),合作探究: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的动态变化?用了哪些词语、句子把动态写活了?(圈画批注,填写对比表格)。

活动2 :对比阅读《古诗词三首》与《月迹》:体会诗词中精炼的动态描写(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感受不同文体表达动态之美的异同。

活动 3 :“我是动态描写发现者”:在单元课文中寻找更多精彩的动态描写句段,赏析其妙处(动词精准、修辞运用、感官调动等)。

目标:深入理解“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学习作者观察角度与表达方法,提升文本品鉴能力。

任务三:观察·捕捉身边之变(联结生活,实践迁移)

活动1 :“我的动态观察卡”:选择一处身边的景物(如校园花坛、窗外大树、小区喷泉、天空云彩等),连续几天或不同时段进行观察,重点记录其变化(形态、颜色、声音、光影等),尝试用关键词或短句描述。

活动2 :分享交流观察所得:展示“观察卡”,描述你捕捉到的景物变化瞬间,说说哪个变化最让你觉得有趣或美丽。同伴互评:描述是否具体?是否抓住了动态?

目标:将阅读所得迁移至生活观察,训练捕捉景物动态变化的敏锐性,为

写作积累鲜活素材。

任务四:创作·抒写灵动之韵(综合运用,成果输出)

活动 1 :完成习作《____ 即景》:运用本单元所学,聚焦景物变化,力求写出动态之美(参考课文范例、借鉴观察记录)。

活动 2 :“美景解说员”竞选:从习作中选取一个最满意的动态描写片段,进行润色加工,准备口头解说(要求:描述生动,突出变化,可适当加入感受)。

活动 3 :班级展示与互评:举办小型“即景描写分享会”或录制解说微视频。依据评价量表(是否抓住动态、描写是否具体生动、语言是否流畅等)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进行创意表达,完成单元核心输出任务,提升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嵌入持续评价,促进学习进阶评价是任务群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始终,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评价内容多维化:不仅关注最终习作和解说质量,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的细致度、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与深度、赏析批注的质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等)。

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方式多样化:运用观察记录表、学习任务单、作品分析(习作、解说稿 / 视频)、表现性评价量表(如“动态描写评价量表”、“解说员表现评价量表”)、成长档案袋(收集预习笔记、观察卡、修改稿等过程性材料)等多种形式。

评价功能促进化: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明确改进方向,实现“教- 学- 评”一致性,促进素养的螺旋上升。

三、成效反思与实施要点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对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整体教学实践,初步显现以下效果:

1. 学习目标更聚焦,整体性增强:所有学习活动紧密围绕“感受动态之美,学习描绘变化”这一核心目标展开,避免了单篇教学的碎片化。

2. 学习过程更主动,实践性突出:学生在真实情境驱动下,通过阅读、探究、观察、写作、表达等系列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3. 学习体验更深入,综合性显现:阅读为写作奠基,观察为表达提供素材,口语表达又促进书面表达的提炼,听说读写思得到有机融合。

4. 核心素养落实更扎实: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品鉴和创作中发展了审美鉴赏能力,在观察、比较、分析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实施要点与挑战:

1.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对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情境创设能力、过程指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 深度解读教材:精准把握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进行有效整合和任务设计的前提。

3. 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与适切性: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能有效激发兴趣并贯穿始终,避免形式化。

4. 任务设计的逻辑性与挑战性:系列任务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驱动深度学习。

5. 时间与资源的保障:任务群教学往往需要更多课时用于实践活动(如观察、讨论、创作、展示),需要教师合理规划单元教学时间,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四、结语

在学习任务群的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确立核心主题、创设驱动情境、整合单元资源、设计层级任务、嵌入持续评价,构建了“品自然之韵,写灵动之美”的学习任务群框架。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实践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深度参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未来实践中,需进一步深化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优化任务设计与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与效能,让语文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 允 漷 .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与 教 学 变 革 [J]. 全 球 教 育 展 望,2017,46(10):12-24.

[3] 王荣生.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4] 陆志平 .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教学 [J]. 语文建设,2018(1):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