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赵怡煊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木钵镇曹旗小学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作为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感受文化魅力。本文探讨了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的意义与应用方式,希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学;应用
一、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的意义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与独特的韵律,为听众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进来,不仅丰富了课堂环节,培养了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引起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令其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积极态度,有效提升了音乐课堂质量。民族音乐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小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时,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情感,感受我国广阔地域孕育出来的多元文化,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领略民族历史的魅力,仿佛穿越时空,加入到音乐的世界中,获得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想象。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为中小学生的爱国心理奠定了基础,使他们逐步增强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自信心理。
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融合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时要明确好教学的目的,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突破传统单一讲授模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提升其音乐审美水平,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认知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艺术修养也随之增强。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从而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提升音乐学习效果。通过沉浸式体验音乐世界,中小学生能够深刻感知音乐之美,逐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形成个性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音乐素养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一关键成长阶段,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将民族音乐融入教学能够为其奠定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助力其在后续成长中持续完善知识结构,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系统学习音乐知识,学生能够逐步明确自身的艺术发展方向,在探索中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审美取向,强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实现艺术表现力的全面提升[1] 。
二、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方式
借助科技手段,模拟实际情境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融入课堂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令民族音乐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丰富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表现形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民族音乐文化,为将其进行有效传承,教师应加强对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输。各类新型技术的出现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还帮助他们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知,从而加深了中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获得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搜寻相关的民族文化与产生背景,探索民族音乐背后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音乐课堂的质量[2] 。
例如,在讲解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时,由于中小学生对于各个民族特征了解还不充足,在欣赏音乐时无法很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和所用乐器的特点,如果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带给学生很好的体验,还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此,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为学生搜寻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料和日常生活场景的影像进行展示,令学生在观看中加深对这一民族的了解,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含义,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搜寻该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播放,并为学生介绍其中特色乐器的历史背景及音色特点,从而引起中小学生对不同民族间特色乐器的了解兴趣,在欣赏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设计实践活动,增强课堂趣味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可以在设计课程环节时增加实践环节,令中小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增强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到各个民族的文化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不同民族的浓厚文化气息和其独特音乐风格。在这种方式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巩固民族文化知识,令他们主动加入到民族音乐的探索中。同时,为使体验更加真实,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民族音乐表演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音乐来进行歌唱或舞蹈表演。这种活动的创建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所学知识的机会,令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从而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
通过感受音乐,体会音乐魅力
节奏韵律作为音乐的元素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其音乐感知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各个民族间对音乐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拥有着自己的独特节奏韵律,将这些特色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还丰富了文化底蕴[3]。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播放出一首民族音乐,让学生从中感受音乐的节奏,沉浸在其中体验其民族文化特色。随后,可组织学生进行旋律哼唱,在哼唱过程中感受节奏变化,通过亲身参与强化对音乐节奏的理解。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领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有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要实现民族音乐的有效应用与传承,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善用现代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实践活动,以此丰富课堂形式。通过系统化的音乐课程学习,帮助中小学生持续积累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从而推动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娅.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分析[J].好日子, 2023:124-126.
[2] 李坤霖.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融合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24(41).
[3] 孔祥茹.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J].电脑校园, 2023(8):5328-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