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校三方协同视角下普惠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长效策略
赵春霞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向基础教育过渡的重要环节,影响其认知适应、情绪稳定与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普惠民办幼儿园作为当前学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接大多数入学儿童的早期教育任务时,其教学理念、课程安排与家校沟通机制存在诸多局限,衔接工作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不足。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与小学接纳也缺乏有机联系,三方各自为政,导致儿童在过渡期容易出现学习不适、社会性退缩及生活节奏紊乱等问题。因此,从家园校协同的整体视角出发,建立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沟通有效的衔接体系,不仅是当前普惠民办园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路径。本文旨在梳理家园校在幼小衔接中应承担的角色与机制,提出具有可持续性的协同策略,构建高效互动的支持网络。
一、幼小衔接中普惠民办园的角色定位与结构短板
在幼小衔接系统中,普惠民办园既是学前教育的执行主体,又是儿童教育链条中的前端起点,其对儿童发展状态的判断与引导,直接影响入学后的学习节奏与行为适应。然而从实践来看,普惠园因资源限制、师资结构不稳、政策支持有限,常在衔接内容与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多数园所偏重知识准备,忽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和社会性发展的同步推进;教师缺乏小学课程经验,教学方式与小学课堂割裂,儿童入学后需重新适应,增加心理与行为压力。
此外,园所对小学教学要求的理解多基于经验判断,缺乏系统性标准,加之与小学沟通不畅,衔接计划难以精准匹配实际。在教学组织方面,部分园所未能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科学安排课程节奏,导致大班衔接工作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儿童虽参与“衔接活动”,却未获得具迁移价值的学习经验。再加上教师指导连续性不足,园所管理层对衔接工作的认识薄弱,未将其视为整体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使衔接实践在观念上断裂、在操作上弱化,最终导致儿童的过渡体验零散而缺乏连贯性。
二、家庭在衔接过程中的配合作用与现实困境
家庭作为儿童发展的首要环境,其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在普惠民办园体系中,家长普遍存在信息缺失、认知误区与支持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形成有效配合。部分家长将衔接简单理解为知识提前学习,关注点集中于拼音、数学等学科内容,忽视学习习惯、情绪管理与社会性行为的培养。这种观念与园所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削弱了家园之间的教育合力,容易使儿童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困惑,出现情绪不稳或抵触行为。
同时,家庭教育资源差异明显,不同家庭在教育投入和方法策略上存在较大分化。部分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入学焦虑或行为波动时无法有效应对,只能依赖园所或学校支持,增加教育机构压力。家长与园所交流多停留在日常事务层面,缺乏系统的沟通与策略共建。一些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转嫁给学校,家庭这一育人空间难以真正发挥功能。儿童在家中缺乏持续性的学习引导与情绪支持,教育场域出现脱节,衔接过程缺乏稳固支撑。为改善现状,需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家园互动机制,提升家庭协作能力与参与质量,形成共同支持儿童成长的有效体系。
三、小学接纳机制缺位与教育断层的现实表现
尽管小学是幼小衔接的承接主体,其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对儿童适应有着决定性影响,但当前多数小学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接纳机制,尚未形成“以接代育”的制度意识。在入学初期,一些小学教师习惯将所有儿童按统一标准评价,忽略了学前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容易对适应节奏较慢的儿童产生偏差性判断,加重其心理负担。教学节奏快速转入识字、计算等学科课程,儿童尚未建立起稳定学习习惯与课堂规则意识,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规则冲突等问题。
另一方面,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缺乏沟通平台,教师间经验分享、课程衔接、发展评估等方面互动较少。尤其是普惠民办园与公立小学之间由于管理隶属体系不同,信息交互更显薄弱。小学对入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准备不足,无法提供分层支持与过渡方案,形成“断点式”衔接结构。此外,小学在制度层面尚未将“接纳教育”纳入教学安排,多数接纳策略流于形式,未能建立持续性接应机制,儿童在适应过程中缺乏过渡缓冲空间,导致行为波动加剧、学习兴趣减弱。因此,应推动小学从认知层面转变衔接理念,建立与园所和家庭的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评估机制与教学调整机制,使其真正发挥承接功能,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入学生态环境。
四、构建家园校协同的长效衔接支持机制
实现普惠民办园幼小衔接的优化,必须在家园校三方之间建立结构明确、职能清晰、运转稳定的协同支持机制。在制度层面,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搭建跨学段沟通平台,推动幼儿园与小学间课程、评估和资源的常态化交流,明确各方职责,避免“推诿式”合作。园所应加强与小学的联系,组织基于课程需求的教研协作与教师互访,使大班课程与小学课程在内容与方法上实现平稳过渡。
家庭作为协同主体之一,应通过培训、指导手册、亲子活动等方式提升对衔接目标的理解,引导家长参与园校联动过程,形成“知情—协同—反馈”的育儿闭环。园所内部应完善以任务意识、情绪调控、规则建立为核心的衔接课程,将社会性能力作为重点目标,使内容从知识转向能力、习惯与心理。小学则应制定个性化入学支持方案,通过设置适应期、建立教师沟通机制与发展档案,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三方之间应通过定期会议、家长会与成长记录等方式加强信息联通,实现教育目标与行为规范的一致性,推动衔接工作由阶段应对向系统运行转型。
结语
普惠民办幼儿园在我国学前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幼小衔接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儿童教育起点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园所准备不足、家庭支持薄弱、小学接纳缺位等多重问题,使得儿童在入学过渡中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有效衔接,必须打破学段间的壁垒,从家园校三方建立协同责任机制,形成系统联动的育人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将衔接工作从短期性任务转化为贯穿儿童发展全程的支持体系,实现从知识准备向能力建构的深层转型,推动教育结构由分散走向整合,为儿童构建有安全感、连续性与适应性的入学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媚艳 . 协同育人为导向大班幼小衔接家园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学前教育论坛 ,2025,(01):173-177.
[2] 胡海宁 . 以儿童为本,家园校协同助力幼小衔接 [J]. 山东教育 ,2025,(18):13-15.
[3] 郁晓丽 . 幼小衔接中“家园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J]. 宁夏教育 ,2025,(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