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
董赛赛
国家体育总局秦皇岛训练基地(中国足球学校)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设施建设来看,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各类健身场所数量持续增加,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多个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全民健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设施资源布局均衡性问题突出
城乡与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失衡现象较为明显。在城市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健身设施相对集中且种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而在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区域,健身设施数量严重不足,且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二)服务供给多样性不足
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同质化现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提供的健身服务大多集中在跑步、广场舞、篮球等常见项目上,缺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个性化服务。
(三)服务模式创新性欠缺
传统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服务模式较为单一。政府在健身设施建设、健身活动组织等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但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三、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资源布局
为了解决设施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在农村地区,应将健身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农村群众使用的健身场所,如积极推进村级健身广场、农家书屋配套健身角的建设等。
(二)扩大服务供给
要丰富健身服务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针对老年人,开展太极拳、气功、老年舞蹈等适合他们的健身项目,并提供健康监测和康复指导服务。对于青少年,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开展青少年体育兴趣班、夏令营等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
(三)创新服务模式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建设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健身设施信息、健身指导资源、健康监测数据等,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身建议和便捷的服务。
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政府主导,发挥引领作用
政府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大对健身设施建设和健身活动开展的投入。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社会协同,汇聚多方力量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健身服务供给中来。一些体育企业推出了健身 APP,为群众提供在线健身课程和健身指导服务;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如社区健身比赛、公益健身讲座等;志愿者队伍则为群众提供健身场地引导、健身知识宣传等服务。
(三)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水平
科技的发展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一些地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了智能化健身服务的实践探索。公园内的健身器材都配备了智能设备,群众可以通过手机 APP 连接器材,获取运动数据和健身建议。同时,公园还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人流情况和设施运行状态,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四)区域协调,促进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在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区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健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联盟内各城市共同推动健身设施的共建共享,联合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健
身人才交流等,提高了区域内全民健身服务的整体水平。
五、结论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设施资源布局均衡性、服务供给多样性及服务模式创新性等方面仍面临显著挑战。城乡与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失衡、设施覆盖率不足、服务同质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全民健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能够有效破解现有瓶颈,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迈进。
六、展望
通过对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和实践探索。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一)深化区域协调机制
在“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框架下,进一步强化跨区域资源共享与政策协同。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定向帮扶模式。发达地区可以与欠发达地区签订帮扶协议,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善健身设施条件,提高健身服务水平。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健身服务供给、健身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补贴;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公益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三)加强科技支撑
依托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拓展平台的功能,实现健身场地预约、健身课程购买、健身数据监测、健康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强平台的安全防护,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四)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动态评估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健身需求和满意度,掌握人口结构变化、社会发展等因素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健身服务供给的内容、方式和布局,增强服务供给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总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必将更加健全,全民健身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学书 , 靳燕, 卞文英 .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高质量运行的 现实障碍及供给分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2).
[2] 林剑 .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创新思路破解难题 : 体育总局群 体司谈贯彻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系的意见》[N]. 中国体育报 ,2022-04-07(1).
[3] 陈丛刊 , 陈宁 .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基 础、重点与实践 [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48(7).
作者:董赛赛 1985 年出生 女 研究生学历 中级会计师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