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海丝文化在幼儿园建构游戏情境融入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丽玲

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000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同时 2025 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学前有法,善育有规”进一步呼吁教育需扎根文化土壤。海丝文化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园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拥有丰富的海丝文化教育资源,故我园立足儿童本位,以“观照海丝文化,着眼儿童生活”为课程理念, 童探索的部分,力求通过对“人、艺、景、食、俗”的探趣,为幼儿创造尽 园建构游戏为切入点,以“海丝特色的景”为抓手,探索海丝文化在幼儿园游戏中的情境化 在通过创设沉浸式文化环境、分解文化符号、设计梯度任务、支持合作探究等策略,引导幼儿在搭 主题建筑的过程中感知海丝文化内涵,培养空间建构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一、创设沉浸式文化环境,分解文化符号

(一)巧用环境,助力游戏

我园海丝文化氛围浓厚,在建构场地选择上,我们突破思维定式,不局限于于室内建构馆与户外空地,在我们的大班建构游戏《闽南古厝》中,教师巧妙借助学园二楼中庭“闽南三院”的空间布局与景观元素,营造浑然天成的“闽南古厝群”氛围。环境布置中,我们模拟闽南古厝的经典格局,依据幼儿的发现,在游戏场地增设天井、厅堂和厢房的模拟建构,并通过图片、模型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空间。置身其间,幼儿得以直观感受海丝文化韵味,同时在动手建构中深化对闽南古厝建筑特色的理解。

在我们的中班建构游戏《跟着福 丝名塔》 师域 巧妙 楼大厅的平面图与地面的“S型”曲线共同架构海丝 往用低结构材料搭建起来的“马来西亚双 这样的场地选择和环境布置,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 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如何合作搭 教师还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场地进行二次创作 些特色元素,让游戏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巧用环境的方式 为 助力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更好地感受和传承海丝文化。

(二)巧用材料,破解难题

在进行建构游戏时,建构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搜集、筛选并统计了适合“闽南古厝”主题的材料,包括木桩、竹条、纸皮、纸砖、小石子、鹅卵石、土包、红色插塑、红白积木、瓦楞纸、仿古砖纹贴纸以及闽南花砖图案卡片等。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例如,“蚵壳厝”小组主动向老师索取蚵壳贴纸来装饰纸砖,以增强建筑的美感;“红砖古厝”小组则将两个绿色纸杯底部粘合,巧妙地制作出古厝围墙的“葫芦柱”;“燕尾脊”小组通过叠加红色乐高隔层,生动地再现了燕尾脊的造型;“番仔楼”小组则利用炮筒积木进行阶梯式镶嵌,成功构建了皇冠型屋顶。在选择材料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深刻体验到了“闽南古厝”每一细节的建筑之美。

在材料组合策略方面,我们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材质的特性:将厚纸板裁成拱形嵌入木桩间,模拟古厝特有的“弓形梁”承重结构;把麻绳编织成网覆盖在竹条骨架上,再现闽南民居防台风加固技艺。当 " 出砖入石 " 墙面建构频频倒塌时,教师抛出问题链启发思考:“鹅卵石光滑的表面需要怎样的固定方式?”“纸砖与石头怎样交错才能互锁?”幼儿通过调整红白积木支架角度、在石块缝隙填充黏土,最终实现砖石咬合的稳定性。实践中还生成特色建构技法——将瓦楞纸横向切割形成波浪纹理,模拟古厝瓦当排水槽;用竹片交叉固定制成可开合的万字纹窗格。不同小组发明的卡扣式连接法、层叠式堆砌法等创新技法通过图示记录在建构墙上,成为全园可迁移的建构经验。

(三)巧借资源,分解文化

建构游戏开展前,我们整合丰富海丝文化资源:绘本《阿祖的红砖厝》帮助幼儿理解古厝功能与文化象征;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视频观赏等形式,系统介绍海丝文化与“闽南古厝”知识,充分激发幼儿兴趣与好奇心。特别邀请非遗传承人入园演示“剪瓷雕”技艺,引导幼儿观察燕尾脊上彩色瓷片拼贴的凤凰、牡丹图案,用彩纸撕贴的方式在建构作品中复刻古厝装饰;联合社区开展 " 红砖溯源 " 研学活动,幼儿在陶艺馆亲手制作带有万字纹、龟背纹的泥坯砖块,感知传统建筑纹样蕴含的吉祥寓意。游戏过程中,教师将“双燕归脊”典型建筑符号转化为雪花片拼插、乐高积木组合等可视化任务卡,幼儿在搭建燕尾形屋顶时自发融入“云纹滴水”元素,用半圆形塑料片层叠出瓦当的排水功能,让文化符号自然生长在建构作品中。

二、注重师幼互动,启发创造想象

在“海丝文化”主题建构游戏中,师幼互动是连接文化内涵与幼儿经验的关键桥梁。我们摒弃单向灌输,通过情境化、生成性、反思型的师幼互动策略,实现文化浸润与游戏发展的共生共长。

2025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展素质教育,最大限度支持学前儿童通过亲近自然、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探索学习。这启示我们要通过多感官沉浸式情境与开放性文化启问,唤醒幼儿对海丝文化的无意识记忆与情感联结,实现“文化符号”向“游戏经验”的自然转化,避免生硬灌输。

1. 实物媒介对话,唤醒文化记忆。教师提供海丝文物仿制品(如古船模型、德化白瓷碎片、香料标本),引导幼儿观察触摸并开放提问:“这些古船的木纹像什么故事?”“瓷片上的花纹和我们的衣服图案有什么联系?”从而建立文化符号与生活经验的联结。

2. 故事悬念植入,唤醒探究动机。在构建“刺桐古港”这一历史场景之前,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故事,即“阿拉伯商人的香料失窃”事件。通过这个故事,教师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商船应该在哪里停靠才能确保安全?货物又该如何妥善保管以防止潮湿?”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而且巧妙地将海丝贸易的历史背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和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有效地唤醒了他们对历史探究的内在动机。

3. 主题课程联动,唤醒系统认知。 建构游戏 与探究,教师将海丝文化相关的主题课程与建构游戏紧密结 《跟着福船游海丝名塔》的主题课程, 在课程 所连接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在这条贸易路线 题课程的脉络,搭建出贸易路线上的港口、商船、 分享自己在主题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并思考如何 能够形成对海丝文化的系统认知,不再是零散地了解相关信息 从而在建构游戏中更好地展现和传承海丝文化。

㈡游戏进程中的“支架式互动”

在幼儿园建构游戏进程中,“支架式互动”指教师或同伴基于幼儿当前的建构能力与游戏需求,通过提供如语言提示(“试试把长积木横放当屋顶”)、动作示范(演示如何稳固底座)、材料调整(添加不同形状积木)等支持,像搭建支架一样帮助幼儿突破当前建构难点,推动其从现有水平向更高阶的建构技能、空间认知或合作能力发展。

1. 分层设问引导深度探究:如在游戏的规划期,教师通过提问“你想建的‘九日山祈风石刻’需要哪些功能区?”从而明确文化场景的象征意义。在材料选择期,通过互动“瓦楞纸和泡沫板,哪种更适合做海浪?”从引导幼儿感知材质与文化意象的关联。当游戏出现矛盾冲突期,幼儿受困于“航海灯塔太小,商船看不到怎么办?”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幼儿协作解决真实问题。

2. 通过角色扮演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可以为幼儿设定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海丝文化中不同身份人物的职责和生活场景。例如,扮演“古代航海商人”的幼儿需要考虑商船的装载货物、航线规划以及与其他国家商人的贸易往来等问题。通过这种角色代入,幼儿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海丝文化的贸易繁荣和多元交流。

在《闽南古厝》的构建游戏中,当幼儿表达出想要探索古厝的愿望,游戏的规模便从微缩模型扩展至可亲身体验的实体结构。教师会激励孩子们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诞生了“番仔楼茶桌”、“蚵壳厝前卖鱼的鲟埔女”以及“红砖厝古井”等主题场景。随着不断的优化,“闽南古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村落模型,孩子们便开始融入角色体验,在合作搭建的闽南古厝里面泡茶、观赏木偶戏、体验簪花围、参与卖鱼游戏,甚至扮演小导游的角色,向他人介绍这座海丝文化殿堂。

㈢反思评价中的“对话式互动”

在幼儿园建构游戏反思评价中,“对话式互动”指的是基于建构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以提问、倾听、回应等方式引导幼儿表达感受、分析问题,幼儿之间也通过交流分享建构经验、合作解决困难,在对话中促进彼此对建构活动的理解,激发思维碰撞,进而推动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认知、社交等能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话式互动”,教师可在游戏结束后的反思环节精心设计问题。比如询问幼儿在搭建过程中最满意和最困难的部分分别是什么,引导幼儿回顾游戏细节。当幼儿分享完自己的经历后,教师要给予积极回应,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意,同时对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三、注重总结反思,推动成果展示

1. 动态展示“海丝建构博览会”

我们创新性地设计了每月 丝建构博览 其打造为集作品展示、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于 体的综合 ,如 3 月“古厝建筑展” 让幼儿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方面的海丝文 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 同时,为了增加活动的 月的 “最佳建构奖” 加用心地投入到建构游戏中 子在幼儿园的学习 海丝文化在幼 员培训营” 培养幼 介绍“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 ,还会 建成这样吗

2. 特别制定“个性成长追踪系统”

我们开发了“海丝小工匠”电子成长档案系统,实现幼儿发展的全过程记录,采用“三维记录法”,用作品照片记录建构过程与成果、用动态视频记录建 过程 讲解、 用语音备忘录记录幼儿的评价语录。同时我们也设置特色评价模块,采用“文化发现 文化的新认识,采用“建构难题突破记”记载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每一次游戏后,我们针对每个 幼儿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系统自动生成幼儿在各主题中的发展轨迹图,教师可据此调整指导策略。例如,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小明在“福船建构”中展现出突出的空间想象力,便在后继活动中安排其担任“首席设计师”

这些全面且细致的记录方式,能够清晰呈现每个幼儿在海丝建构游戏中的成长轨迹和进步情况。教师可以依据这些记录,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在建构技能、知识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同时,家长也能通过该系统随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加强家园共育的效果。此外,这些记录资料还能为幼儿园总结海丝文化在建构游戏中的融合经验提供数据支持,以便不断优化活动方案,让海丝文化更好地在幼儿群体中传承和发展。、

3. 开放融合“联动社区传承文化”

我们突破园所界限,构建“幼儿园- 家庭- 社区”三位一体的展示网络,与社区联动合作举办“童筑海丝”年度海丝建筑展,将幼儿自主搭建的“海丝名建筑”与相对应的海丝文创品相结合,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展览期间,幼儿作品参观量突破 500 人次。开展“海丝文化进社区”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幼儿将建构作品展示于社区文化广场,同时表演自编的“郑和下西洋”表演剧目。

通过多元化的成果展示策略,我们实现了游戏评价环境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作品的展示范围从园内扩展到社区,参与主体从师生延伸到家长、社区居民。评价内容实现从“结果性”到“过程性”的转变,教师和家长不仅关注最终作品,更重视记录和展示幼儿的建构过程与思维发展。展示方法从“单向输出”到“多维互动”的转变,教师通过讲解、体验、线上互动等形式,建立起立体的文化交流网络。家长反馈表明,这种展示方式让86% 的家长“重新认识了孩子的能力”,93% 的家长表示“增强了对海丝文化的认同感”。

在线上平台搭建了“云端海丝馆”,将幼儿的建构作品、创作过程视频、讲解员解说音频及文化发现日志同步上传,并设置互动留言区。社区家长可通过扫描宣传册的二维码进入“云端海丝馆”,不仅能随时欣赏幼儿作品,了解海丝文化知识,还能在留言区写下鼓励的话语或分享自己的海丝记忆。这种跨越时空的线上互动,极大地扩展了文化传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得幼儿的建构成果与海丝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持续发酵。

注:本文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幼儿园海丝特色主题建构游戏的支持策略实践研究”(编号:QG1452-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丽玲(1992.03),女,汉族,人,学士,一级教师,副园长,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