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冲击与对策

作者

刘欣苑 闫帅超

郑州科技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于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深入分析课程改革对其产生的冲击。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课程改革不断推进,高校体育田径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学生需求的变化等。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这些冲击在体能训练、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校体育;田径课程;冲击;对策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持续提高,课程改革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在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田径课程作为一项传统且基础的体育项目,承载着提升学生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塑造坚韧品格的重要使命,但在课程改革浪潮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田径》第三版教材为田径课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但实际教学中,如何平衡竞技技能训练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健康教育、体能发展与趣味性教学有效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加剧了田径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也为田径课程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二、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冲击

(一)教学理念的冲击

传统的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理念注重竞技性,以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往往强调起跑速度、途中跑的技术规范以及冲刺能力的训练,多采用单一的、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方法,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纠正学生的技术动作,提高其竞技水平。然而,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兴趣的培养。这种理念的转变使得原有的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受到冲击。在新的理念下,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不同学生的体能基础、兴趣爱好等,而不仅仅是追求竞技成绩。

(二)教学内容的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田径项目的技术教学和专项训练上。以中长跑教学为例,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跑步的姿势、呼吸节奏、战术运用等技术层面的内容。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需要更加多元化和趣味化。现代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掌握某项运动技术,他们更希望在体育课程中获得全面的身心体验。这就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融入更多的体能训练、健康教育以及与田径相关的文化知识等内容。例如,在田径课程中增加体能拓展训练,像障碍跑、团队接力跑等,既能提高学生的体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内容的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的冲击

过去,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在跳远教学中,教师先进行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技术动作的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课程改革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田径运动情境,如模拟奥运会田径比赛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田径运动的乐趣和竞争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法则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田径技能。然而,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四)学生参与度的冲击

由于传统的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参与度不高。以跳高项目为例,很多学生因为害怕受伤或者觉得跳高项目难度较大,而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课程改革后,虽然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改进,但现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娱乐和休闲选择,如电子游戏、各种社团活动等。田径课程如果不能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出足够的吸引力,很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一些高校的田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

三、应对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田径课程冲击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将“健康第一”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融入田径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全面考虑学生的体能水平、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发展目标,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针对体能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安排低强度且趣味性高的活动,如慢跑接力、跳绳比赛或团队合作类项目,帮助他们逐步增强体质并激发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对于身体素质较好但缺乏专项技能的学生,可引入进阶式训练内容,如短跑技术分解练习或跳跃项目的系统指导,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其认识到田径运动不仅是提升体能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坚韧品格的有效途径。通过分享田径名人的励志故事或组织校园田径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田径运动的魅力与价值。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不仅在大学阶段积极参与田径锻炼,还能在未来生活中将其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全方位育人理念。

(二)优化教学内容

1. 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

在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要将传统的田径技术教学与现代的体能训练、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识相结合。以跨栏跑教学为例,在教授跨栏技术的可以引入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如功能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爆发力等体能素质。还可以在课程中讲解跨栏运动的历史文化、著名运动员的故事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层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高难度、竞技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参加校田径队的专项训练,参加高校间的田径比赛等。而对于普通水平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田径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提升,如进行基本的短跑、中长跑、跳远等项目的训练,同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体能游戏。

(三)创新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田径比赛视频、制作田径技术动画等,来辅助教学。在讲授标枪投掷技术时,通过播放优秀运动员的投掷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标枪投掷的完整技术动作,包括助跑、投掷姿势、发力顺序等。教师可以对视频进行慢放、暂停等操作,详细讲解每个技术环节的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2. 个性化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视觉型学习的学生,可以多提供一些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料进行教学;对于动觉型学习的学生,则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和体验式教学环节。在短跑教学中,对于动觉型学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不同的起跑姿势、起跑环境下进行尝试,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掌握最佳的起跑技术。

(四)提高学生参与度

1. 建立田径俱乐部

高校可以建立田径俱乐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田径俱乐部可以定期组织各种田径活动,如校内田径比赛、趣味田径运动会、户外田径拓展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某高校的田径俱乐部组织了一场校园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学生报名参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能,还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2. 结合时尚元素

将时尚元素融入田径课程,全面提升课程吸引力。例如,在服装与装备方面,可设计融合潮流色彩与科技功能的个性化运动服饰和跑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结合现代流行音乐,为训练增添活力。在有氧耐力跑或接力训练中,播放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帮助学生保持步伐频率,提升训练效率。此外,引入社交平台分享机制,鼓励学生记录并展示训练成果,通过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运动文化,进一步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结论

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涵盖教学理念、内容设计、方法应用以及学生参与度等核心领域。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融入田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现代科技与实际需求,引入运动生理学、数据分析等知识,帮助学生科学训练,减少运动损伤。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比赛场景,或通过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度也是关键,可通过组织校内外田径活动、设立兴趣社团等方式,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主动适应改革趋势,深入研究教学规律,探索个性化教学路径,为培养体魄强健、具备终身体育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立柱,司鹏巧,李铁强.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田径课程的冲击与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9(4):67-68.

[2]李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田径项目教学的冲击与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张永超,王鑫磊,刘明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田径项目教学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体育画报,2021(20):137-138,140.

[4]刘诺.试论高校体育专项课开展趣味田径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5):92-93.

[5]杨峰.新课程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改革的理性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4(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