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档案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对社会工作的作用解析

作者

庄小勇

垫江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重庆 408300

引言:

随着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深化,档案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拓展,成为连接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关键信息桥梁。社会工作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支点,强调对群体需求的精准响应与持续介入,其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可追溯的信息支持。

一、档案资源对社会工作的具体作用

(一)信息支持作用:为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群众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作为历史信息的系统化集成载体,档案资源为社会工作构建了基础性支持。事业单位在政策制定与群众工作推进中,亟需多维数据的支撑,历年文件、调研轨迹、统计档案被高频调用。掌握社会问题的演变周期与结构性矛盾,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与干预措施的精细化。基层服务者可依托人口数据档案、需求演变图谱,定位服务对象的差异化特征,构建动态分析基准,改善社会服务的指向精度与响应速度。

(二)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公民认同感

档案文献储存着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集体记忆的存续形态、民间智慧的演绎脉络,构成文明延续的物质见证。档案文献转化工程将离散的历史片段重构为直观教育素材,社区记忆浮雕、历史专题展陈、校史数据库开发成为典型实践。该模式既能提升公共文化素养,又催生出更具包容性的社区文化生态。

(三)权益保障作用:为信访、调解、社保等社会服务提供证据支持

档案具有法律效力,是社会权益保障的主要凭证,在处理信访、劳务争议、社会保障、婚姻继承等社会事务中,档案材料常被用作重要佐证,单位提供准确、真实可信、合规的档案,切实维护民众的知情权、申诉权和维权权益,像员工工龄档案用于养老保险确认,房产档案用于产权认定,档案资源的标准管理和便捷检索,提升了办理效能,加强了社会公正和民众信任。

(四)公共服务提升:推动政务公开,增强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

档案资源共享是政务公开的主要构成部分,利用档案的开放与使用,单位能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提高行政运作的公开性和民众满意度,已公布的档案信息,诸如财政预算、项目审批、办理流程等,保证了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构建,社会服务人员还能借助档案信息改进服务流程,推动一次办理改革与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为民众供应更高效率、方便的公共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档案信息孤岛、共享不畅

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普遍存在资源分散现象,部门独立运作形成规范差异,资源整合受限。跨区域跨机构协作时,异构系统缺少兼容机制,关键数据调取延迟,公共服务响应速度与政策执行力被削弱。部分机构因安全考量回避资源共享,纸质文档与电子载体并行管理,信息复用率持续走低,公共数据价值未获充分释放。

(二)档案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档案数字化转型呈现两极分化特征,核心部门配置智能管理平台且数据库维护高频,边缘单位受困于硬件老旧与预算紧缩,仍使用人工目录检索模式。纸质介质长期保存引发字迹褪变风险,非结构化数据缺乏清洗策略,元数据描述存在版本混杂现象。异构系统的字段定义未建立映射关系,二进制文件缺乏长期可读保障,数字资源整合面临跨系统解析障碍[1]。

(三)档案意识薄弱,开发利用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仍将档案资料视作库房中的 " 存档备查 " 式管理对象,沉睡的纸质档案未能有效转化为支撑社会治理的服务性资源。管理者与基层工作人员存在认知盲区,主动开发意识和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珍贵的历史记录在尘封状态下逐渐褪色,跨领域协同开发机制缺位明显。教育实践、文化传播、公共宣传等社会工作中难以窥见档案身影,开发方式局限于传统模式,服务效能呈现持续衰减态势。这种价值空转现象严重制约着档案社会功能的延伸拓展。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档案共享制度化

化解档案信息壁垒、达成资源有效共享,需从规章层面增强宏观规划,事业单位应在国家和地方档案法规指导下,构建一致的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促进档案共享机制规范化、日常化,确定各部门在档案管理中的任务分工,构建档案信息集中收集、相互联通的协作系统,构建跨部门合作机制、档案共享平台与审批程序,完成档案在社会管理、服务民众等领域的随时使用,提高社会事务的全面运行效率和精准度 [2]。

(二)推进数字档案建设与智能化管理

加速数字档案构建是提高档案服务水平的关键方式,事业单位应整体规划档案信息系统构建,增加投入,健全档案数字化收集、存放、查询与备份机制,促进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鼓励导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达成自动化分类、自动化标注、语义搜索,提升档案管理效能和精确度,构建便捷化、整合化的档案查阅服务体系,便利大众和社工人员获得所需资料,助推档案在公共服务中的精确赋能。

(三)加强档案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利用意识

提升民众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档案认知,是提高档案资料利用层次的核心,利用专题讲座、宣传展示、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强化档案法规意识、使用途径和价值所在普遍教育,促使档案与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指引年轻人知晓档案、看重历史,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则需接受档案运用技能培训,提升其在具体工作挖掘资料价值、集成资源的能力,引发档案资料服务社会服务的潜能与生机 [3]。

结束语:综上,档案资源作为制度记忆与历史凭证的集中体现,其开发与共享不仅关乎档案部门本身建设水平的提升,更关涉社会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的跃升。在新时期社会工作日益专业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进一步拓宽档案资源的服务半径,构建互联共享、智能高效、公众可及的档案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杰 . 强化医院档案管理 , 提升档案资源利用率的策略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4(2):55-57.

[2] 方雯灿 , 刘越男 . 面向多元场景的红色档案资源利用需求分析 [J].山西档案 ,2024(1):57-63.

[3] 朱晓曼 , 张宁 , 朱晓洁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疾控机构档案资源利用模式变革的影响研究 [J]. 兰台内外 ,2024(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