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双碳”目标的土地资源碳汇功能挖掘与管理策略

作者

张帅波

41032919930505965X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决策。土地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挖掘土地资源的碳汇功能,加强其管理,对于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在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挖掘和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

1 土地资源碳汇功能分析

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汇潜力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植被和土壤通过光合作用和碳循环过程,长期固存大量二氧化碳,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森林覆盖率稳步上升,林分质量逐步改善,进一步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同时,草地广泛分布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其根系发达、土壤有机质丰富,在维持区域碳平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因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形成了独特的厌氧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在长期碳储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农田生态系统虽受人为干扰较强,但通过优化耕作制度、推广保护性耕作、增加有机肥施用等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土壤碳汇潜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转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汇机制各异,其协同优化对提升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影响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因素

气候条件作为调控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变化通过影响植被的光合、呼吸及凋落物分解等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温度升高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植物生长,但超过阈值后则会增强异养呼吸作用,降低净碳汇效应;降水波动则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影响植被生产力与碳输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深刻重塑生态系统碳循环格局,森林砍伐、草地开垦等行为破坏原有植被结构,减少生物量碳库,并加速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释放,导致碳汇功能显著衰退。土壤质量在碳汇过程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高有机质含量、良好结构和较强持水能力的土壤有利于碳的稳定储存。人类活动对碳汇功能的影响日益加剧,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不仅抑制土壤碳汇潜力,还可能引发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工业污染、大气沉降等外部输入亦对生态系统碳动态构成复杂扰动,需从多维度系统评估其综合效应。

2 土地资源碳汇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碳汇监测与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碳汇监测体系建设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标准化。在技术层面,现有监测多依赖传统样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缺乏对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难以实现对碳汇动态变化的实时、精准追踪。同时,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碳汇监测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不同区域、不同研究单元间的数据采集方法、计算模型及尺度转换方式差异显著,导致评估结果可比性较差,制约了跨区域碳汇管理的协同推进。在评估方法上,当前多采用静态或半经验模型进行碳汇估算,未能充分考虑植被类型、土壤属性、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子的交互作用,致使碳汇功能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碳汇过程机制的认知仍存在一定局限,尤其在碳输入—输出平衡、碳库稳定性及碳通量响应机制等方面亟待深化研究,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2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不足

在政策层面,对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战略定位尚不明确,顶层设计存在统筹不足,导致相关政策体系在目标设定与制度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现行生态补偿、绿色金融及土地管理等相关政策中,针对碳汇功能提升的专项引导机制尚未健全,难以形成稳定的政策合力。同时,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单一,市场激励与政府调控未能有效衔接,致使社会主体参与碳汇管理的动力不足。以碳汇交易为例,其法律基础薄弱,权属界定不清,加之交易规则不统一、定价机制缺失,导致碳汇资产化推进缓慢,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受限。现有政策对碳汇项目的长期运营保障能力较弱,缺乏风险防控与绩效评估机制,影响了碳汇管理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因此,亟需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完善激励相容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碳汇功能在国家“双碳”战略中的有效发挥。

3 土地资源碳汇功能挖掘与管理策略

3.1 加强碳汇监测与评估

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碳汇监测体系是提升碳汇功能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应基于多源遥感、地面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对碳储量变化与碳通量交换的高精度量化。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和数据采集规范,强化不同区域、不同尺度数据的可比性与连续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同时,针对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及建设用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开展长期定位观测与机制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汇能力的影响机理,为精准评估碳汇潜力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碳汇评估方法体系,融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土壤属性、植被覆盖及人为干预等因素,构建多维评估框架,以提高碳汇评估的系统性、动态性与前瞻性,助力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

3.2 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应系统构建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制度供给与机制创新。依托国家“双碳”战略导向,统筹现有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工具,推动形成有利于碳汇功能提升的协同治理框架。加快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土地利用全过程的碳汇计量、认证与交易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市场运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探索多元化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手段,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及农户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开发与管理。同时,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育,推动碳汇管理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注重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体系,提升社会对土地碳汇价值的认知水平,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碳汇建设的良好氛围。

结论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土地资源碳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当前土地资源碳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挖掘与管理策略。加强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挖掘和管理,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碳汇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推动土地资源碳汇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包金兰 .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J]. 西部资源 ,2025,(03):119-121.

[2] 全佳宾 , 杜崇 . 基于 WOS 对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J]. 吉林水利 ,2025,(01):36-39+50.

[3] 祝培甜 , 陈相利 , 张丽君 , 等 .“双碳”目标下的土地利用碳平衡表编制初步探索 [J]. 自然资源情报 ,2022,(1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