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有质量的幼儿园课程审议实践探索

作者

何志华

太仓市璜泾镇幼教中心荣文幼儿园

一、课程审议的价值与意义

基于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内核与虞永平对幼儿园课程审议“动态调整”的定位,课程审议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在学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课程审议的实践价值不仅体现为对课程的优化,更在于其通过教师集体智慧与儿童真实需求的对话,重构教育目标与实施路径的联结。具体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⒈重构园本课程属性,锚定儿童发展坐标

课程审议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普适性课程的固有框架,通过深度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与幼儿生活经验,实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本土化重构。这一过程不仅消解了课程与幼儿真实需求的割裂,更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课程始终与幼儿的认知规律、兴趣图谱及发展节奏精准对接,为教育目标的落地提供文化根基与实践支点。

⒉聚焦课程关键问题,厘清实践优化路径

课程审议的关键是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矛盾。区别于碎片化的经验讨论,课程审议聚焦阻碍幼儿深度学习的核心问题、课程资源与目标匹配的实践困境,以及教师专业判断与幼儿需求间的认知偏差等,为教师提供从现象到本质的问题解决框架,确保课程实施始终指向幼儿的真实需求。

⒊搭建发展支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开发者,这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课程实施能力,而且需要他们具备课程教学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课程审议作为一种主要由教师群体参与的课程开发的方法,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契机,教师在相互对话中提高对课程的理解。课程审议作为一种园本教研形式,同时驱动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二、课程审议的挑战与困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园课程审议逐渐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探索。研究发现,虽然多数幼儿园已经建立了课程审议制度,但不少教师认为审议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折射出现有审议机制在主体参与、过程互动与专业支持等维度存在系统性缺陷。特别是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过程质量的背景下,传统审议模式难以适应幼儿深度学习的生成性需求,暴露出三方面结构性矛盾。

⒈单向信息传递削弱集体智慧整合

部分课程审议中,教师以单向汇报形式为主导,聚焦预设方案的陈述而忽视互动研讨。此类模式导致教师过度关注任务执行,缺乏对幼儿真实需求的动态观察,致使课程设计与幼儿经验脱节。同时,集体智慧未能有效整合,课程策略呈现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直接抑制教师专业反思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

⒉预设内容主导割裂课程动态联结

部分幼儿园将课程审议窄化为教材实施方案的确认环节,预设内容占比过高且缺乏弹性。教师机械执行既定流程,忽视幼儿生成性经验的挖掘与融入,使课程沦为成人逻辑的单向输出。这种固化模式割裂了课程与幼儿兴趣的有机联结,阻碍教师捕捉真实问题并推动主题深化,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悖。

⒊专业能力不足制约策略生成实效

部分教师因观察方法单一、数据分析能力薄弱,导致课程审议停留于表层现象描述。缺乏多维度观察(如行为记录、作品分析)与实证支持,使策略生成呈现空泛化倾向,难以转化为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方案。专业能力的短板直接削弱课程审议的实践价值,限制教师从现象到本质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三、课程审议的实践路径

基于课程审议在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与价值诉求,要实现从“形式化审议”向“有质量审议”的跨越,需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指引,聚焦“儿童立场”“资源整合”“问题驱动”“动态调整”四个核心维度,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审议框架。具体而言,教师需突破单向预设的思维定式,将审议视为“观察 - 分析 - 行动”的循环过程,通过儿童视角的深度嵌入、本土资源的创新转化、真实问题的精准聚焦以及课程实施的弹性迭代,形成“目标动态生成、策略持续优化”的审议生态。以下为具体实施建议:

⒈立足儿童本位,构建生成性审议框架有质量的课程审议应理解并回应幼儿的真实需求。教师需通过多元观察与记录,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专注点、社交互动及兴趣表现,借助观察表、影像资料等工具形成实证性数据。例如,将幼儿谈话录音、作品分析或游戏视频等带入审议现场,能够直观呈现其经验与兴趣,为识别最近发展区提供依据。同时,需重视幼儿的主体表达,通过小组讨论、绘画表征或情境对话等形式,鼓励幼儿分享观点与建议,确保其声音被充分纳入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需整合观察与对话数据,运用分析工具提炼幼儿发展规律,进而调整课程目标与支持策略,为深度学习搭建适宜的“鹰架”。

⒉整合多元资源,实现本土化课程重构

有质量的课程审议应突破预设内容的局限,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与文化情境的教育价值。教师需将课程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例如利用社区自然环境、传统节日或地方产业特色设计主题活动,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农村幼儿园为例,可组织户外探索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农作物生长,将劳动教育融入自然课程。此外,多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丰富课程形式,如通过互动绘本或虚拟场景拓展幼儿认知边界,但需兼顾技术使用的适切性与安全性。建立园内资源共享平台亦为重要举措,通过教案、案例与反思的互通,促进教师间的协同创新。

⒊聚焦真实问题,驱动实践性深度反思

有质量的课程审议应识别以幼儿为主体视角、促进其学习发展的真实教育问题。需警惕三类非真实问题:假设性议题、宏观性议题及浅表性议题。以小班主题《夏天来了》课程审议中就“蚊子叮咬”一事举例。“蚊子叮咬”的表象问题聚焦于物理防护措施,而真实问题需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挖掘深层教育价值:科学领域可通过观察蚊子生命周期、开展驱蚊实验培养探究能力;社会领域可借关爱同伴、协作制作防蚊标识发展人际交往等。此类问题的解决需依托持续反思,通过阶段性复盘与效果追踪,形成可迁移的策略体系,避免审议流于形式化讨论。

⒋依托主题脉络,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

有质量的课程审议应贯穿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并根据实施阶段灵活调整重点。主题启动初期,审议应聚焦目标设定与资源规划,例如通过头脑风暴梳理主题脉络,预设可能生成的活动路径。在实施过程中,需定期组织阶段性审议,结合幼儿的即时反馈与新经验,优化活动设计与支持策略。主题后期则需通过总结性审议,提炼经验并反思不足,为后续课程迭代提供依据。这一机制强调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确保课程既具备逻辑性,又能灵活回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幼儿园课程审议改进是教育回归儿童立场的实践突破。通过动态审议框架的构建,教师从课程执行者转向开发者,推动目标与需求的深度契合。未来需深化家园社协同、探索数字化支持工具等方向研究,使课程审议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动力源。

参考文献:

[1] 王亚萍 .“儿童本位”视角下的主题审议之我见 [J]. 早期教育 ,2021(40) :16-17.

[2] 张晗 . 幼儿园课程质量的保证——基于经验本质的幼儿园课程审议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20)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