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范海丽
370782198106014260
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其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粗放型利用方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土地规划管理作为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制度工具,其科学性与执行力直接影响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水平。当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规划前瞻性不足、用途管制执行不严、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土地闲置率偏高、利用强度不足、功能布局失衡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也制约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亟需在系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 土地规划管理与土地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1.1 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实践中,科学性与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区域的规划编制未能充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功能定位,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系统研判,导致规划目标与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出现偏差。尤其在人口流动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预测模型与数据支撑相对薄弱,难以准确把握未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致使土地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频繁出现结构性错配和空间失衡现象。与此同时,规划实施机制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影响了规划的整体效能。部分地区在利益驱动下突破规划管控边界,擅自调整用地性质或违规审批,严重削弱了规划的约束力与权威性,进而扰乱土地市场秩序,制约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1.2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表现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突出表现为土地闲置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出于获取土地资源的短期目的,盲目圈占大量土地,但由于战略调整、资金链断裂或市场预期偏差等原因,土地长期处于未开发或低效利用状态,造成土地资源的实质性浪费。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失衡问题显著,在许多城市,工业用地占比偏高,而居住、公共设施及绿地等民生类用地配置不足,导致城市功能分区失衡、空间组织紊乱,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此外,土地利用方式仍呈现粗放扩张特征,缺乏精细化管理和高效集约利用机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偏低,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提升。
2 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2.1 制度因素
土地制度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框架,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在产权安排、流转机制及审批流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陷,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土地产权体系尚不完善,不同所有制下土地权利界定模糊,使用权流转受限,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城乡土地二元结构背景下,集体土地权能残缺问题突出,限制了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与优化重组。同时,土地审批层级繁复、程序冗长,不仅延长了土地开发周期,也提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积极性和时效性。审批权限的高度集中与信息不对称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供需错配与闲置低效并存的现象。这些制度性障碍削弱了土地市场的运行效率,成为影响土地利用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
2.2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深刻影响土地利用效率。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产业体系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方式粗放,单位土地产出偏低,导致土地需求大但利用效率不高。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依托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用地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而实现较低的用地强度与较高的产出效益。同时,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直接关系资源配置效能。当前部分区域土地市场化机制不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滞后,未能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性与级差收益,造成土地闲置、低效开发等现象频发,制约了土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
3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
3.1 优化土地规划管理
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优化土地规划管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核心环节。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应当建立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入研判基础之上,需综合考量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多重因素,运用大数据分析与空间模拟技术,增强规划的预见性与适应性。同时应强化规划实施的刚性约束机制,构建全过程、动态化的监管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执行不走样、不落空。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促进多规合一,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空间协同与功能优化。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增强规划的统筹协调能力,使土地资源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目标。
3.2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应通过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控制要求,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在此基础上,需引导产业用地向高效、集约方向优化配置,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集约化管理模式,提高单位土地经济产出水平。同时,应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建设,建立土地存量挖潜的常态化管理流程,分类制定闲置土地处置方案,提升存量土地的再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构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土地利用绩效纳入政府和企业综合评价范畴,实施差别化的奖惩机制,对高效率利用土地的主体给予政策倾斜与激励,对低效利用行为依法依规实施约束性措施,切实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效益。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土地规划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我国土地规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如规划科学性不足、实施监管不力、土地闲置浪费等。制度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需要优化土地规划管理,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严格实施和监管;要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整合和再开发闲置低效土地。通过采取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捷 .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5):18-20.
[2] 尚玉琴 . 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综合规划研究 [J]. 农业与技术 ,2020,40(17):51-52.
[3] 郭艳伟 . 土地管理视角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策略 [J]. 中国商界 ,2024,(07):131-133.
[4] 王 艳 杰 . 完 善 我 国 农 村 土 地 管 理 的 策 略 研 究 [J]. 新 农业 ,2021,(1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