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能效评价:应用、挑战和对策

作者

吴燕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72

1 前言

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正面临结构性挑战与技术性变革的双重变奏。教育部2024 年《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外语教育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2 年间全国共有 101 所本科院校撤销外语类专业,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体系中约 70% 的学分聚焦于基础性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领域语言应用及数字化素养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明显缺失。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正为外语教育生态注入革命性动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外语教学实现从“标准化灌输”向“个性化适配”的范式转型成为可能。这种技术赋能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效层面,更重构了教学流程效率。

由此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而开展AI 外语教学能效评价研究也因此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渗透大学外语教学的全流程环节,形成多维度应用矩阵。根据技术功能与教学场景的适配性,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开发了多种核心应用模式。

2.1.1 智能辅导与自适应学习系统

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的个性化路径引擎,通过持续采集学生的交互行为、答题模式及认知负荷数据,动态优化学习内容推送策略。大连民族大学开发的“AI Tutor”系统实现了三级自适应机制:初始阶段通过诊断性测试确定CEFR 等级;学习过程中实时监测错误类型(如动词时态混淆、介词误用等);反馈阶段生成个人知识图谱,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实证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学生的语法准确率在 12 周内提升 22.2%,显著高于对照组 8.7% 的增幅(乔钦璐,2025)。

2.1.2 虚拟情境与沉浸式训练

VR/AR 技术创造的高仿真语言环境,解决了传统课堂无法提供真实交际场景的根本缺陷。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发的“Global Talk”虚拟情景平台,整合了包括学术辩论、商务谈判、医疗问诊等 120 个场景,学生通过动作捕捉设备与数字角色互动,系统实时生成对话内容分析报告。特别在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平台可模拟文化差异冲突场景(如中美商务礼仪差异),使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提升37.4%。(蔡明,刘洋,2024)

2.1.3 智能评估与反馈机制

学习分析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吉林师范大学构建的“学情监测仪表盘”,通过采集学生在智能平台的登录频次、资源停留时间、互动次数等 15 类行为数据,建立学习投入度预测模型。当系统检测到某生投入度连续3 天低于阈值时,自动触发干预机制:向教师推送警示信息,同时向学生发送定制化学习建议(蔡明,刘洋,2024)。

3 AI 辅助教学能效评价的多维指标体系

越来越多的有关 AI 能效的研究表明,构建科学的 AI 教学能效评价体系需突破单一学业成绩局限,建立涵盖​学习成效​、​教学效率​、​技术性能​、​主观体验及​长期价值​的多维框架。通过这种多维体系对构建,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学的效果才可以科学地被评估并进一步优化。目前,有研究表明,由 AI 赋能后的外语教学效果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相当明显的的提升。

3.1 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研究表明,经过 AI 赋能,学生的语言基础技能指标,如语音识别准确率(如元音 / 辅音错误率降幅)、写作复杂度(T 单位平均从句数)有明显提升。学生的高阶语言能力指标,如跨文化交际得体性(情景模拟评分)、专业领域术语准确率也有较明显的提升(沈晓婷,2024)。

3.2 学生的主观体验提升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主观体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参与度,而参与度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天然对年轻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外的一些研究(Fatih Karataş , et al,2024 ;张原硕等,2025 ;卓玲,2024)都发现了 AI 赋能后的外语教学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继而提升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观体验。

3.3 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

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AI 赋能后的教学设计可以缩短教师的备课时间,并只能建议或推荐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使他们可以讲更多的时间用于其它教学环节。另外,从教学反馈的时效性以及作业批改效率来看,经过 AI 赋能后的工作效率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手段(孔永红,杨萍,2024)。

4 高校外语教育应用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4.1 技术依赖和其优化路径

AI 工具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已成风潮。大部分学生已形成技术性依赖。如在写作环节中,学生使用 AI 对作文进行修正,甚至直接使用 AI 进行写作的情况都屡见不鲜。在翻译课程中,AI 的使用降低了学生的作业任务自主完成率。对AI 过度依赖性限制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削弱他们的个人成长(郭赟赟等2023)。

对此,外语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将 AI 工具视为一种辅助型工具,而不是教学载体。例如,在写作环节中,要求学生先自行写作初稿,然后使用不同的 AI 工具(如 ChatGPT 和豆包等)进行修改润色,然后对比两种工具的修改结果,判断哪种修改结果更符合原文意境,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使用 AI工具。

4.2 教师能力与技术发展错位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师的 AI 素养不足成为技术赋能的主要障碍,如无法有效使用智能平台的高级功能,甚至有教师担忧 AI 威胁职业价值,产生技术抗拒心理。教师从知识的“教授者”变为“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也会使部分教师产生落差感。外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从思想和技能上都做好准备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参与项目课题,国内外相关会议等方式紧跟潮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教学方式。同时,高校也可以设立相关培训项目,开展专门课程对教师进行指导,并鼓励教师使用不同的AI 辅助教学方法,分享经验和成果。

结语

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的能效评价,本质上是在技术理性与教育本质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艺术。正如上海财经大学赵珂教授所言:“越是人工智能时代,越需要有温度的沟通”。短期来看,应深化智能评估系统与多模态教学场景的整合,重点突破数据孤岛与技术应用碎片化困境;长期而言,需构建“语言能力 + 数字素养 + 学科整合”的三维目标体系,培养能够驾驭而非受制于 AI 的全球胜任力人才。

未来的外语教育必将走向人机协同的新生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体验设计师,AI 则承担精准化训练与个性化反馈的技术职能。唯有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实现外语教育质量的实质性跃升,培养出具备文化对话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乔钦璐 , 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国际教育学 ,2025 年第 7 卷第 2 期

[2] 蔡明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探究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

[3] 沈晓婷,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综述 [J],海外英语,2024 年 18 期 DOI: 10.3969/j.issn.1009-5039.2024.18.hwyy-z202418047

[4]Fatih Karataş ,et al, Incorporating AI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ChatGPT’s e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4 , DOI: 10.1007/s10639-024-12574-6

[5] 张原硕,梁舒雅,王珂心 , 人工智能辅助英语学习接受度影响因素探究 [J], 创新教育研究 , 2025, 13(4), 270-27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4244

[6] 卓玲,外语教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 [J],当 代 外 语 研 究,2024, Vol. 24,Issue (5): 103-115。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0

[7] 孔永红,杨萍,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开放大学学报,2024 年第 2 期 70-72

[8] 郭赟赟,于浩,于洋,高校外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及路径 [J],传播与版权,2023 年第 23 期 95-99

作者简历:吴燕,(1978- )女,汉族,中共党员,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