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提升策略

作者

闫建梅

410102197706112028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土地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节约集约利用对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持续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科学评价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并制定有效的提升策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对于揭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复杂性与多维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生态环境四个维度出发,系统选取了包括建设用地地均 GDP、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开发强度、单位 GDP 用地增长率、工业用地容积率、土地闲置率、绿地覆盖率等在内的多项核心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土地利用的质量、效率与可持续性。上述指标不仅能够体现土地资源在经济产出中的贡献程度,还可揭示其空间配置合理性与生态承载压力。通过对多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与加权集成,可形成综合评价指数,从而实现对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量化测度与横向比较,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2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析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系统测度。基于数据可获取性与指标代表性原则,选取涵盖经济产出强度、空间利用效率、结构优化程度及生态承载压力等多个层面的核心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A)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区域综合得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在土地利用模式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托产业结构升级和精细化土地管理制度,单位建设用地经济产出较高,人均城镇用地控制较为严格,土地资源配置趋于集约化;而中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受制于产业层次偏低、土地调控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仍存在粗放扩张倾向,具体表现为工业用地容积率偏低、土地闲置率偏高、建设用地外延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进程等现象。这一空间分异特征反映出区域间土地利用效率与管理能力的非均衡发展状态,亟需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强化分类指导与差异化调控。

二、影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因素分析

2.1 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导向型转变,从而引发土地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其单位产值占地规模较小,且更注重空间集约利用与产出效率提升,表现出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与产出弹性;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仍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依赖性强,普遍存在用地粗放、产出效率偏低的问题。这一结构性差异直接决定了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的集约程度。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路径,更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手段。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协同作用,促进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有助于压缩低效用地空间,提升单位土地经济产出,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良性互动。

2.2 制度政策因素

制度政策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引导与约束效应。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在产权界定、用途管制和流转机制等方面仍存在制度性缺陷,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与结构性错配并存。例如,土地出让“以价高者得”导向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助长了低效开发与土地囤积行为;土地二级市场封闭运行则限制了存量用地的盘活路径,加剧了土地闲置与粗放扩张的矛盾。监管体系方面,执法监察手段滞后、违法成本偏低等问题削弱了耕地保护与用地合规性的执行效力,致使违法用地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通过制度重构提升土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涵盖规划编制、审批监管、市场配置、产权保护在内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与空间治理协同机制,推动土地资源配置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策略

3.1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性环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基于区域发展战略与空间治理目标,统筹考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功能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与用地规模。通过构建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与功能分区的协同机制,提升规划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城市功能分区应体现集约导向,推动工业、商业、居住等功能板块的有机衔接,避免无序蔓延与低效配置。在产业用地布局中,通过设立产业集聚区、优化园区空间结构,提升产业用地的集中度与产出效率;在公共服务用地配置中,注重设施布局的均衡性与服务半径的合理性,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同时,规划应结合城市更新与存量用地再开发机制,强化对低效用地的空间引导与结构优化,推动土地资源配置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支撑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3.2 加强土地监管与调控

加强土地监管是保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环节。应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土地监管体系,完善执法监察机制,强化对违法用地行为的动态监测与精准打击,提升执法效能。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市场信息平台,实现土地供应、交易、使用全过程透明化管理,防范土地低效配置与无序扩张。合理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与结构,优化用地时序安排,防止因供需失衡导致的土地闲置与粗放利用。在政策引导方面,需健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综合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引导土地使用者提高利用效率。例如,实施差别化土地使用税制度,对长期闲置土地依法征收高额土地闲置费,对符合集约用地标准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形成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双向调节机制,推动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升。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发展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状况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应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监管与调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升策略,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郑晓雨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J]. 四川建材 ,2022,48(09):49-50.

[2] 钟 长 春 . 城 乡 规 划 中 土 地 资 源 管 理 和 资 源 环 境 研 究 [J]. 居舍 ,2023,(25):142-145.

[3] 姚雨彤 . 城镇化土地利用模式与管理实践下的土地经济效益分析 [J].新型城镇化 ,2025,(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