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草原生态退化原因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作者

逯亚玲

青海省草原改良试验站 813000

引言

草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关键生态功能,同时也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近年来国内草原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草原面积缩减、生产力下降、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等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如何科学解析退化机理、创新修复技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成为实现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1 草原生态退化原因

1.1 自然因素驱动的退化机制

气候变化加剧是造成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近段时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干旱频发,其降水模式也得到的改变,不仅导致草原地区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还增加了其蒸发量,而降水量与蒸发量的问题形成了显著矛盾。由于强风以及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不断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的速度,地表的裸露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大大削弱了植被的恢复能力,这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增加难度。经过调研发现,部分干旱地区的草原区域,近 30 年的降水量正在逐渐降低,这是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退缩,而地下水的过去采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气候、水文、植被三位一体的连锁退化反应,这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2 人为活动主导的退化路径

超载过牧以及土地利用冲突是人为活动主导退化路径的重要表现。传统的游牧体系瓦解以后,定居放牧模式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选择,而这一模式导致草场利用强度超出生态阈值,这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产生了不利影响。经过调研发现,全国 70% 的草原存在草畜失衡问题,而部分区域的牲畜数量超过相关标准的 倍,这对于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过度啃食,对于牧草的再生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进而是优质牧草的占比大幅度降低,劣质杂草和毒草比例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农业的过度开垦以及矿产的开发等非牧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不断侵占草原面积,在近 20 年以来,草原非牧化面积不断增加,对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该操作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1 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

首先,需要构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通过不断创新相关制度,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保障。在构建管控制度时,需要对草原的退化程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以此为基础,建立合适、完善的草原分区管控制度。其中覆盖率大于 60% 的划分为轻度退化区,针对该区域,可以推行季节性休牧与轮牧,并通过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成功实现草场资源化配置。当草原植被的覆盖率在30%~60% 范围内,该区域被划分为中度退化区,针对该区域,则可以利用草种补播、土壤改良等方法,通过人工干预措施,并与生态移民政策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干预,还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当草原的植被覆盖率低于 30% 时,则将该区域划分为重度退化区,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并启动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专项工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严禁一切开发活动,进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不断完善和优化生态补偿机制是优化政策的重要表现。加大对碳汇交易和生态保险相结合的双轨制的推广力度,从而将草原碳汇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完善的草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并加大对横向财政补偿、生态股权质押等市场化补偿方式的研究力度,通过建立草畜平衡奖励基金,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将其与植被恢复的效果进行关联,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能够使人们能够自主参与其中,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2.2 科技创新与智能治理

首先,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充分发挥高分卫星遥感、无人机多光谱扫描以及地面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对草原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分析,不仅能够对草原土壤的含水量以及植被指数进行有效的监测,还能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建立覆盖全国草原的“数字孪生”平台,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退化预警模型,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草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以及土壤侵蚀状态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进行有效的预测,通过风险分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突破关键修复技术瓶颈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措施。通过加大对沙蒿、冰草等耐旱抗逆草种基因编辑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培育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植被新品种,这对于缓解气候变化频繁而对植被造成影响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加大对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技术的推广力度,该技术能够通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这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有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对免耕补播以及智能喷灌等轻量化修复工艺的创新力度,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生态修复成本,这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草原生态退化受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如若要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突破单一技术、打破政策局限是其重要措施。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科技创新与智能治理等措施,通过合理应用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生态修复效能。在未来,仍需要加大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智慧牧场系统集成、生态产品市场化等前沿领域的重视程度,从而为草原的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为促进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文铎 . 高寒草原类草地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5):38-40.

[2] 扎旺 , 达拉 , 尼玛普尺 , 等 . 关于日喀则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议 [J]. 西藏农业科技 ,2024,46(04):88-91.

[3] 达合塔才 . 草原退化沙化的原因及生态恢复方法 [J]. 甘肃畜牧兽医 ,2024,54(05):133-136.

[4] 王文琼 , 张峰 , 李邵宇 , 等 . 增温对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初期物种生态位影响的研究 [J]. 中国草地学报 ,2024,46(08):80-87.

[5] 文俊 , 张约翰 , 范天文 , 等 . 伊犁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用种及草种繁育实践与思考 [J]. 现代畜牧科技 ,2024(0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