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魏小彤
身份证号码:654121199406260666
引言:
全球环境问题严峻,基础设施建设需转型升级。公路工程作为重要基建项目,传统施工方式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绿色施工技术采用环保材料、优化工艺、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可降低施工环境负荷。本文分析其在公路工程的应用现状,探讨技术特点、实施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公路工程绿色、可持续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传统施工方式的环境影响
传统公路施工方法在多环节影响环境。土方工程阶段,大规模开挖和填筑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材料生产与运输中,传统建材生产能耗高、碳排放大,重型运输车辆加剧大气污染;施工现场机械作业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扬尘降低空气质量;施工废水处理不当还可能污染附近水体、威胁水生生态系统。
1.2 资源消耗问题的严峻性
公路建设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程,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大。每公里高速公路建设需消耗数千吨建材,砂石等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导致多地资源枯竭。而且,传统施工资源利用效率低,大量边角料和剩余材料被当垃圾处理,既增加处置成本,又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施工中水资源浪费严重,尤其是混凝土养护等环节,缺乏有效回收利用机制。
1.3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亟需绿色转型。国际社会环保要求趋严,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是提升工程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行业趋势看,绿色施工既能降低环境负荷,又能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经济效益。另外,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对工程建设环境友好性期待更高,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施工关键技术体系
2.1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在能源节约方面,采用新型节能机械设备可以显著降低燃油消耗,如电动挖掘机、混合动力压路机等清洁能源设备的应用。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机械作业顺序和时间,避免设备空转,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减排技术方面,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环保型沥青,采用温拌沥青技术可降低 30% 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施工现场设置扬尘监测与控制系统,使用雾炮等设备抑制粉尘扩散,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2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通过现场分类处理,可将 90% 以上的拆除混凝土再生为路基材料。废弃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技术已经成熟,通过专用设备可将旧料加热后与新料混合使用,节约大量原材料。施工用水的循环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和回用装置,可实现 80% 以上的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推广使用工业固废制备的再生建材,如粉煤灰路基材料、钢渣沥青等,既能消纳工业废弃物,又能降低工程成本。
2.3 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在施工前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进行生态敏感区识别,优化路线设计避开重要生态区域。施工过程中,实施表土剥离保护措施,将珍贵的表层土壤集中存放,待工程完成后用于绿化恢复。边坡生态防护采用三维植被网、生态袋等新型材料,结合本地植物物种进行快速绿化。对于不可避免的生态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人工湿地建设、动物通道设置等方式降低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工程完工后,进行系统性生态监测与评估,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三、绿色施工技术实施策略
3.1 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
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的根本保障。当前,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亟需制定专门的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条例,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职责和法律责任,以确保绿色施工理念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标准制定上,应建立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绿色施工标准体系,并将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废弃物处理等关键环保指标纳入工程评价标准,以引导施工单位采用更加环保、节能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建议推行分级认证制度,根据项目环保绩效给予不同等级的绿色施工认证,并将此与企业信用评价、工程招投标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建立严格监管机制,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确保环保措施有效执行。除此之外,建立统一绿色施工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环境数据实时监测与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广泛应用。
3.2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施工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促进绿色施工发展,应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施工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合作聚焦低碳建材、智能监测系统、清洁能源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创新升级。为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绿色施工技术创新基金,为施工企业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鼓励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与应用示范。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绿色施工技术、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以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具备环保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对在职人员,应定期组织绿色施工技术培训,提升一线施工人员环保意识与操作技能。尤其要重视基层技术工人培养,通过建立技能等级评定制度、设立创新奖励基金等,激发其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绿色施工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3 经济激励机制构建
有效的经济激励是促进绿色施工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推动绿色施工的发展,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具体而言,可设立绿色施工专项补贴,对积极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同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以减轻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压力。在金融领域,可开发针对绿色施工项目的专项贷款产品,提供利率优惠和审批便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除此之外,探索建立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将施工过程中的碳减排量、资源节约量等纳入交易范围,通过市场化手段为企业创造额外收益。推行阶梯式资源价格制度,对超过定额消耗的资源征收环境税,以此激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项目融资模式上,推广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公路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同时,建立绿色施工保险制度,为企业提供环境风险保障,降低其采用新技术的顾虑。
结论:
绿色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对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和生态保护的综合应用,显著降低环境影响。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经济激励是实施关键。未来需强化技术研发、标准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行业普及。环保要求提高和技术进步下,绿色施工将成为主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建议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协作,推进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丁一. 碎石注浆桩施工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汽车周刊 , 2025, (08): 99-101.
[2] 寇军 . 路面压实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汽车周刊 ,2025, (08):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