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吕文智
单位四平市铁西区十家堡镇综合服务中心 136501
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新发展阶段,生猪养殖凭借其稳定的收益回报和成熟的产业模式,已成为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路径。这一结构性转变不仅为生猪养殖行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推动着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加速升级。
一、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控面临多重挑战,其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技术、资源与信息四大维度。首先科学管理水平不足成为防控短板,多数养殖户长期依赖传统经验,防疫意识淡薄,对疫病传播机制缺乏系统认知,这就导致环境卫生条件长期恶化——猪舍通风不畅、粪污堆积、消毒措施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从而为病原微生物滋生提供温床。这种粗放式管理直接削弱了疫病防控基础,使养殖场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其次疫苗使用不规范加剧防控失效。部分养殖户对免疫程序存在认知偏差,出现随意接种、漏接或过度接种现象,加之疫苗储存运输环节违规操作导致效价降低使得疫苗防护网出现结构性漏洞。更严峻的是基层兽医资源匮乏,专业技术人员与养殖户配比失衡,导致疫病诊断滞后、防控方案缺乏针对性,养殖户在遇到突发疫情时往往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技术支撑体系薄弱是另一突出矛盾。散养户普遍缺乏疫病早期识别能力,它对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难以区分,错过最佳干预时机[1]。同时基层地区尚未建立有效的技术帮扶机制,养殖户难以获取科学养殖指南和标准化防疫流程,导致“重治轻防”的观念难以扭转,进一步推高养殖成本。信息传递梗阻则放大了防控风险。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疫情预警、防控技术等关键信息仍依赖口头传播,时效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养殖户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之间缺乏高效沟通渠道,这既难以及时掌握疫病动态也无法反馈实际需求。这种系统性缺陷导致防控措施往往滞后于疫情发展,使散养生猪产业长期面临“小散弱”与“高风险”的双重困境。
二、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合理建设猪场
科学规划猪场内部布局是强化疫病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在选址阶段应优先选择水源充足、空气质量优良且远离居民区的独立地块,地势需平坦开阔以降低排水与通风难度,从源头减少疫病传播风险。功能分区方面需构建“全封闭、分区域”的生物安全体系:设立独立的公猪隔离区以控制种源疾病传播,划分母猪妊娠区与产房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设置专用仔猪保育区降低断奶应激风险,同时配置标准化隔离观察区用于新进猪只或病猪的单独管理。各区域间应通过绿化隔离带或实体围墙形成物理屏障并配套独立的净道与污道系统。此外猪场主入口须建设自动化消毒通道,配备高压喷雾装置与脚踏消毒池,对进出车辆轮胎、底盘及人员鞋底实施强制消毒,同时设置物品消毒间对饲料、疫苗等物资进行辐照或熏蒸处理,全方位阻断外部病原侵入路径。
(二)科学使用药物
生猪疫病防治存在用药不规范、防疫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这一问题需要改进。在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兽医技术团队的专业化培养,指导养殖户科学规范用药,改变不合理用药现状。兽医技术部门应加大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兽医工作团队职能,让养殖户掌握合理用药方法。技术单位需通过短期培训、经验交流、技术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兽医团队人才培养与建设,提升其专业知识 [2]。面对养殖户不规范、不合理的用药行为,兽医人员要积极履行职责与养殖户充分沟通,深入基层加强技术指导,确保对症用药、科学治疗,从而有效防控生猪疾病。
(三)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
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需将环境管控作为疫病防控的首要任务,通过构建生物安全体系阻断重大传染病传播路径。养殖户应主动对接属地动物防疫机构系统学习标准化养殖流程与疫病监测技术,尤其要掌握不同生长阶段的温湿度、通风量及密度控制标准。针对散养户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整合小散养殖场实现功能分区优化——建设集中配种站提升种源质量,配置自动化饲喂系统降低人为污染风险,设立分娩专区实施全流程消毒管理,建立中央厨房统一配制无抗饲料。同时配套实施“周消毒、月监测、季净化”制度,运用 PCR 检测技术定期排查蓝耳病、非洲猪瘟等隐患,结合环境微生物检测结果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切实筑牢生猪健康养殖屏障。
三、结束语:
总之,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任重道远,本文对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雷程庆 , 罗康瑞 . 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4,45(06):25-27.
[2] 王小燕 . 基层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兽医导刊 ,2020,(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