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防治

作者

高伟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综合服务中心  136500

1. 前胃弛缓

牛前胃弛缓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前胃肌肉收缩力减弱,导致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菌群失调,最终,引起消化不良。牛一但出现前胃弛缓疾病,会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或出现异食;渴欲增加、反刍减弱;随后几天内,病牛食欲废绝、被毛蓬乱、鼻镜干燥、磨牙呻吟、肠道蠕动减慢;病牛排粪和排尿的次数会明显减少,时而腹泻时而便秘,便秘时,排出带黑色较硬有恶臭味的粪便,腹泻时,排出带血的水样稀粪。相关工作者为防止牛出现前胃弛缓消化系统疾病,在防治工作中,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中,注意饲料保管和多样化,避免随意更换饲料。药物治疗中,可依据实际情况,应用清热健胃散,因清热健胃散的主要成分为龙胆和黄柏以及知母等,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每次应用 100g ,拌入饲料中,促使牛口服,必要时,对牛灌服。此外,相关工作者也可通过促进牛瘤胃蠕动,如使用新斯的明或毛果芸香碱,通过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提高牛前胃弛缓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效果。相关工作者也要注重在牛发病初期,让牛禁止食用食物1~2 天,期间,为牛提供淡盐水。禁食过后,给予牛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饲料,补充营养。

2. 瘤胃臌气

牛瘤胃臌气主要原因在于大量易发酵饲料导致牛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最终,引起臌胀。牛一但出现瘤胃臌气疾病,腹围急剧膨大,肷部凸出,尤其是左侧更为明显;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反刍和嗳气完全停止;弯腰拱背,频繁排尿;受腹痛影响,两后肢不时提举踢腹或回头望腹;拉稀或无粪便,若有粪便,则为恶臭并含未消化的饲料。相关工作者在防治牛瘤胃臌气疾病时,可利用排气方法和药物治疗以及静脉注射等。确保牛的健康。相关工作者在应用排气方法的过程中,可通过将牛牵到前高后低的坡地上,高抬牛头,用手牵牛舌,诱发牛打嗝,让牛顺利排出气体。相关工作者在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通过将大蒜头捣烂,加醋,对牛进行灌服,或者,将大蒜头捣烂混于植物油中,让牛内服。提高治疗效果。需注意的是,犊牛酌减。相关工作者在应用静脉注射方法的过程中可依据实际情况应用葡萄糖和碳酸氢钠等溶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脱水症状。此外,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牛,相关工作者可通过应用瘤胃穿刺方法,进行瘤胃穿刺放气,同时,注入防腐剂和润滑剂,如鱼石脂和液状石蜡,进一步提高防治工作执行的效果。

3. 瘤胃积食

牛瘤胃积食主要原因在于不易消化的饲料导致牛瘤胃内容物积滞,无法正常消化。牛一但出现瘤胃积食疾病,会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呕吐物呈酸臭味;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腹部膨胀,肷窝明显隆起;排粪减少或停止,粪便干硬;行动迟缓,站立困难;反刍活动减弱或消失。​相关工作者在防治牛瘤胃积食疾病时,可通过应用按摩和药物治疗以及洗胃等有效方法保障牛的健康。相关工作者在应用按摩方法的过程中,可通过在牛左肷部用手掌按摩,每次 10 分钟,每半小时按摩一次,缓解牛瘤胃积食症状。相关工作者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可依据实际情况应用硫酸镁 500 克、鱼石脂 30 克、液状石蜡 1000 毫升,混合并加水,稀释后,向牛灌服。以保效果。相关工作者在应用洗胃方法的过程中,可应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进行洗胃。针对有严重瘤胃积食症状的牛,相关工作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如施行瘤胃切开术,取出部分瘤胃内容物。

4. 胃肠炎

牛之所以会出现胃肠炎疾病,主要原因在于饲料发霉或者变质,牛食用该类饲料后,会导致胃肠粘膜炎症。牛一旦出现胃肠炎疾病,会出现腹泻和腹痛以及呕吐等症状。如持续性拉稀,排出稀薄、软或水样的粪便,有时伴有腥臭味,甚至混有血液和坏死组织片;腹部不适、拱背、呼吸急促等现象,腹痛部位不固定,但多见于中下腹部;胃肠道粘膜充血水肿,引发呕吐,呕吐物常带有酸味、苦味或腐败食物的味道。相关工作者在防治牛胃肠炎的过程中,可利用清理肠胃和止泻等有效方法。相关工作者在应用清理肠胃方法的过程中,可科学合理的应用硫酸钠、硫酸镁或“人工盐”400 克、鱼石脂 20 克、酒精 100 毫升、常水 5000 毫升,混合后,让牛内服。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相关工作者在应用止泻方法的过程中,可使用鞣酸蛋白 20 克、次硝酸铋 10 克、碳酸氢钠 40 克、淀粉浆 1000 毫升,混合后,让牛内服。与此同时,相关工作者也要注重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卫生,注意饲料的营养和调配,防止用霉变饲料饲喂牛。

结语:相关工作者可基于牛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是牛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利用有效的方法预防牛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牛消化系统疾病,减少牛的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郑亚栋 . 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2021, (07):91-92.

[2] 郭本琼, 郑义馨, 牛競斌, 盖筱, 刘国萍.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湿热证微生态研究及思考 [J].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 2023, 25 (03): 84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