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对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的应用进展
刘雪宵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为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提供了新思路。放大内镜可清晰呈现黏膜微结构,染色技术能突出黏膜特征。二者结合能更精准观察结直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等。此技术可提高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有助于早期发现恶性病变,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在结直肠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引言
结直肠息肉在临床较为常见,其良恶性判断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与预后。若良性息肉被误判为恶性,患者可能面临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反之,恶性息肉若未被及时识别,会延误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与患者痛苦。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有望突破传统检查的不足,为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提供更准确依据,因此探讨其应用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的原理
放大内镜借助先进的光学放大系统,能够对结直肠黏膜进行高倍放大观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结直肠黏膜表面存在特定的微结构,如腺管开口,这些微结构在放大内镜下可清晰呈现。放大内镜通过调节放大倍数,使医生能够观察到黏膜表面更细微的形态变化,包括腺管开口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等。这种对微结构的清晰显示为判断息肉的性质提供了基础信息。
染色技术则是利用特殊染料与黏膜组织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突出黏膜的形态特征。靛胭脂是一种常用的染色剂,它能够沉积于黏膜的沟壑之间,使黏膜表面的高低起伏更加明显。在染色后,黏膜的轮廓和细微结构得以清晰勾勒,便于医生观察。醋酸染色则是利用醋酸与黏膜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发生反应,使上皮细胞暂时变白。这一过程中,微血管的形态会因周围组织的变化而更加清晰可见,医生可以观察到微血管的粗细、走向、分支情况等。
放大内镜与染色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放大内镜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图像,染色技术则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度和可辨识度。二者协同作用,使医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察结直肠息肉的表面微结构及微血管形态,为后续的良恶性判断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这种结合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为深入研究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在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情况
对于增生性息肉而言,从表面微结构观察,其通常呈现出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腺管开口。这些腺管开口犹如精心排列的队列,排列得十分整齐,大小也均匀一致,形态上较为统一,仿佛是按照某种既定规则生长而成。在经过染色处理后,其轮廓变得更加清晰,周围组织与息肉本身的界限如同用笔精准勾勒出来一般分明。这种规则的微结构特征,反映出增生性息肉相对稳定的生物学状态。从微血管形态方面来看,增生性息肉的微血管通常规则、细直,走行自然,分支较少。这些微血管就像是笔直的道路,按照一定的方向延伸,没有过多的迂回和分支,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这种规则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体现了增生性息肉相对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表明其恶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腺瘤性息肉的表面微结构则与增生性息肉有着明显的不同。其腺管开口常不规则,可呈分支状、绒毛状等多种形态。这些不规则的腺管开口排列紊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仿佛是一场没有秩序的混乱聚会。染色后,这种不规则性更加凸显,息肉表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如同被风吹乱的画卷,让人难以捉摸其内部的真实情况。这种复杂的微结构特征提示腺瘤性息肉可能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在微血管形态方面,腺瘤性息肉的微血管往往紊乱、增粗、扭曲,走行异常。部分微血管还可能出现迂曲、扩张、密集分布等现象。这些微血管就像是错综复杂的迷宫,血管的形态不规则,管径粗细不均,仿佛在诉说着其内部可能存在的异常变化。
当腺瘤性息肉进一步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癌变时,其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的异常表现更为明显。从表面微结构来看,腺管开口的形态更加复杂,可能出现融合、缺失等情况,表面结构粗糙不平,仿佛是被岁月侵蚀过的古老城墙,布满了沧桑和伤痕。这种复杂的微结构特征反映出病变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阶段。在微血管形态方面,则极度紊乱,血管形态不规则,管径粗细不均,甚至出现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就像是杂草般在息肉内部肆意生长,打破了原有的血管秩序。通过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清晰观察这些特征,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息肉的良恶性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可能只需要定期复查和观察;而对于存在恶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或已经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癌变的息肉,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等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该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在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中具有显著优势。该技术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传统内镜检查在判断息肉良恶性时,往往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而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能够提供客观、清晰的图像信息,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观察息肉的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从而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该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恶性病变。结直肠息肉的恶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发现并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息肉的细微形态学改变,在息肉尚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就能够发现其潜在的恶变倾向,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该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可在常规内镜检查基础上进行。无需特殊设备和复杂的准备工作,医生经过一定的培训即可掌握操作技巧。这不仅降低了检查成本,还提高了检查的普及性和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先进技术。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是其主要问题之一。操作者需要熟练掌握放大内镜的操作技巧,包括调节放大倍数、聚焦、观察角度等,同时还要熟悉染色剂的使用方法和染色时间。操作者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解读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所提供的图像信息,对息肉的良恶性做出正确判断。
部分息肉的形态学特征可能存在重叠,导致判断困难。不同类型的结直肠息肉在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早期病变阶段。这就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如病理活检等,进行综合判断。染色剂的使用也可能对患者的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引起不适或并发症,如黏膜损伤、出血等。在使用该技术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患者的安全。
结语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在结直肠息肉良恶性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过清晰显示息肉的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早期发现恶性病变,改善患者预后。尽管该技术存在操作要求高、部分特征重叠等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望实现更精准、快速的判断,为结直肠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推动结直肠疾病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郑萍 , 张澍田 .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13, 30(5): 241 - 244.
[2] 令狐恩强 , 孟江云 . 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J].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 2015, 2(1): 1 - 5.
[3] 郭学刚 , 潘阳林 .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J].中华消化杂志 , 2017, 37(7): 435 -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