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作者

张连威

南京南自数安技术有限公司 210000

引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与处理的效率,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机遇与风险并存,网络攻击事件频发,对个人隐私、企业资产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网络安全已从技术问题上升为至关重要的全局性管理议题[1]。

一、主要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一)恶意软件威胁的本质与挑战

恶意软件已成为网络空间极具破坏力的核心威胁,其核心技术原理在于突破系统边界防护(如防火墙、沙箱),利用软件供应链漏洞或零日漏洞获取执行权限。病毒实现自我复制与传播,蠕虫则通过网络协议固有缺陷横向移动,木马擅长伪装潜伏并建立持久控制通道。勒索软件采用高强度非对称加密技术锁定关键数据,其最新变种甚至利用内存操作实现“无文件攻击”,极大增加静态检测难度。暗网中的勒索软件即服务(RaaS)模式则大幅降低了网络犯罪技术门槛。恶意代码可通过邮件、恶意广告、供应链污染等多载体投送,并与C&C 服务器保持加密通讯以确保隐蔽性,传统基于特征码和启发式分析的防护体系面临严峻挑战[2]。

(二)网络入侵与攻击的形态演变

网络攻击技术持续精进,攻击目的呈现分化趋势,DDoS 攻击已从单一协议洪泛演进至多向量复杂攻击(如DNS/SSDP 放大攻击、HTTPS 洪水),僵尸网络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并借助 IoT 设备增强攻击能力。网络钓鱼欺诈实现高度定制化发展,鱼叉式钓鱼与捕鲸攻击针对特定高管群体,通过欺骗性登录页面及同形文字域欺诈获取凭证。APT 组织则采用“低慢小”策略,在目标网络中潜伏数月甚至数年,利用合法凭证横向渗透,窃取知识产权与国家机密。这类攻击具有高度定向性,其战术融合社会工程、零日漏洞、供应链污染等多技术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攻击自动化与规避能力,对关键基础设施构成潜在毁灭性打击[3]。

(三)数据泄露风险与系统性脆弱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核心资产面临持续系统性风险,敏感数据泄露源自多层防线崩溃:外部恶意攻击强制突破边界;内部威胁人员滥用访问权限窃取数据;安全配置疏忽导致云存储设备公网暴露。数据保护机制存在内生缺陷,如加密密钥管理疏漏、数据库明文存储敏感字段、API 接口访问控制失效等,均可造成大规模数据资产流失。第三方供应链安全缺失成为重大风险节点,供应商安全漏洞可能传导至核心业务系统,引发连锁数据泄露事件。数据要素在跨系统流转过程中暴露风险尤为显著,监管链断裂将导致不可逆损失,其破坏性远超数据本身价值,更严重侵蚀企业品牌信誉与市场信任根基。

(四)安全策略管理失衡与防御困境

防御体系中的人为因素成为系统性薄弱环节,安全流程层面存在结构性缺陷:访问控制模型缺乏持续动态授权机制(如 ABAC),权限颗粒度粗放化普遍存在;特权账户管理松散导致横向权限扩散;审计日志存在关键操作未记录、日志时间不同步、日志存储周期不足等缺陷。安全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员工缺乏社会工程学威胁识别能力,在钓鱼邮件、伪装通话等场景中易突破技术防线。技术响应机制失灵突出体现为:漏洞情报响应滞后,补丁管理缺乏自动化闭环;安全事件响应未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实际响应效率远低于 SLA 要求,这种纵深防御机制脱节最终导致安全投入产出率持续恶化[4]。

二、综合性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一)筑牢纵深技术防线

从网络边界到终端设备建立多层防御,在网站入口部署具备深度包检测与威胁情报能力的下一代防火墙,严格过滤恶意流量;同时应用行为分析与模式识别的入侵检测/ 防御系统(IDS/IPS),对可疑活动实时告警与阻断。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至关重要,传输环节强制实施 TLS1.3 加密协议确保用户通信安全;对于服务器本地存储的敏感数据采用高强度算法进行加密处理。终端层面安装并持续更新AI 赋能的端点防护平台,自动扫描、隔离新型威胁;严格实施主机防火墙策略并建立自动化补丁管理流程,确保漏洞发现后 24 小时内完成修复,大幅缩短攻击窗口期。

(二)严控访问身份权限

严格执行最小权限原则,确保每个账户仅拥有完成其职能必需的系统与数据权限范围,强化身份认证体系,强制实施多因子认证结合动态密码或生物识别技术大幅提升账户破解难度,对于涉及核心算法、用户隐私或管理权限的关键子系统推行“零信任”安全架构彻底摒弃传统内外网划分的信任假设。对每一次用户访问请求均执行严格身份验证其合法性;同时基于用户角色设备状态与当前风险级别,实施动态细粒度访问授权确保持续的安全符合性。建立统一身份治理机制,定期执行账户权限审阅及时回收失效权限,高风险操作需额外审批与双人复核流程有效杜绝权限滥用可能。

(三)保障数据资产韧性

开展数据资产测绘建立分类分级清单,明确标记涉及用户隐私、知识产权或运营安全的关键数据子集,基于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防护,在存储层面强制加密保护所有敏感字段与文件,访问层面配置专属权限确保仅授权实体在审计环境下接触关键信息,部署敏感数据内容识别系统监测异常流动与风险外泄,对抗勒索软件等灾难性威胁完备备份与恢复能力是最后防线,设置“3-2-1”多副本备份策略,本地与异地同时存储保持至少三份副本,确保单一故障域不影响整体可用性。定期模拟关键数据完全丢失场景,演练分钟级恢复能力,所有备份介质离线保存并周期性校验备份完整度与可恢复性,杜绝因备份失效导致的事故扩大。

(四)完善制度规范流程

安全管理并非纯技术命题需建立严密制度与人员能力体系支撑,平台需制定全网统一的安全政策框架明确密码强度、外部设备使用、高危操作流程等行为红线形成制度化约束力。安全意识是人为风险的关键防线,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通过攻防演练与案例教学,提升全员识别鱼叉邮件、欺诈话术及社工攻击的能力,形成主动报告可疑事件的协同文化,建立匿名举报通道并配套快速核查机制。为应对不可预知的安全事件需提前编制标准化应急手册,针对数据泄露、服务中断等场景明确处置角色、动作清单及升级路径,每季度组织红蓝对抗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并通过压力测试持续优化指挥架构的响应效能。

(五)构建安全运营闭环

网络安全防御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需建立常态化监控与优化机制,部署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平台,收集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及业务服务的日志,通过行为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识别异常登录、数据遍历等隐蔽威胁,实现分钟级威胁定位。建立每周漏洞扫描机制,针对服务器中间件与应用框架,识别过时组件与公开漏洞,及时纳入自动化修复流程,对新上线功能模块执行灰盒安全测试评估暴露风险,所有发现的漏洞按 CVSS 标准划分优先级限期闭环治理,每半年实施由外部团队执行的渗透测试,从攻击者视角评估现有防护盲区审计内部权限分配及策略执行偏差,分析所有事件响应效能提出架构加固建议,将审计结果映射下阶段安全预算实现能力迭代增强。

结语:

网络安全是一场持续性的动态博弈,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面对日益演进的技术与威胁,必须树立整体安全观,将技术防护、科学管理和人员意识三者紧密结合,构建一个动态、主动、智能的综合防御体系,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投入,才能有效驾驭风险,守护数字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郝臻飞 , 高阳 .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 [J]. 计算机与网络 ,2025,51(01):50-54.

[2] 王飞 , 卢燕 .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策略探讨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7(10):25-27+41.

[3] 胡亮亮, 周驰, 李向阳, 赵汉卿, 王丽婧. 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3,(07):167-168.

[4] 魏式玉 .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的几点思考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