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话剧演员在现实主义题材中情感表达的表演技巧研究

作者

颜璟莹

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

引言

具备对生活真切描绘以及对人性深度探究特点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成为话剧艺术中有着颇高社会价值的类别。部分话剧演员在表演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时,由于没有遵循生活的内在逻辑、没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没有重视细节的呈现,使得其情感表达显得虚假、空泛,难以让观众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呼应,进而对现实主义话剧艺术价值的体现形成限制。通过对话剧演员于现实主义题材当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开展深入的探究,为演员给予确切表演实践引导,促使现实主义话剧创作以及表演水准得以提高。

1 话剧演员在现实主义题材情感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1.1 情感虚假化脱离角色逻辑

部分演员过分地去追求所谓的“戏剧效果”,对角色的身份以及生活逻辑有所忽视,进而造成情感表达显得虚假。在塑造“普通教师”角色时,采用“声嘶力竭般的怒吼”来表达对学生的失望之情,与教师职业所具备的情感克制特性相脱离。当要表达“情侣之间的甜蜜感觉”时,运用的是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台词语调,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不相符,观众很难产生代入感。

1.2 内心支撑不足情感空洞

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挖掘有所欠缺,未能进行深入探寻,其情感表达仅局限于“表面动作”,缺乏内心层面的有力支撑。例如,当表演“角色被误解之后所产生的委屈”这一情境时,演员仅做出“低头流泪”动作,没有借助眼神以及细微的表情传递角色内心情绪,观众难以真切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痛苦。

1.3 细节呈现缺失情感传递薄弱

演员忽略细节在情感表达中所起到的支撑功效,进而造成情感传递既不精确也不细致。例如,当塑造“年迈老人”角色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之情时,依靠台词“我想起以前的事”,却没有借助“手指颤抖着触碰旧物”“眼神望向远方时恍惚”等细节加强情感的传达。而在表达“紧张情绪”时,依靠“来回踱步”,并未结合“手心冒出冷汗”“声音微微颤抖”“眼神下意识躲闪”等细节,难以精准传达出角色的紧张程度以及内心的真实状态。

2 话剧演员在现实主义题材中情感表达的表演技巧

2.1 筑牢情感真实基础

演员应当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开展观察活动,累积在不同身份、不同场景之下的情感方面的细微之处,以此为角色的情感呈现给予素材方面的支撑。其一为“定向观察”,也就是依据角色所具有的身份,对其平常日子中的情感表达模式加以观察。其二是“场景观察”,要将不同生活场景之中的情感反应记录下来,从而领会生活中情感的自然展现状态。其三是“细节记录”,借助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将观察到的情感细微之处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些细微之处转变为表演的素材,防止情感表达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2.2 赋予情感深层支撑

依托“角色分析”以及“情感代入”,搭建起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情感的表达具备逻辑性与支撑点。其一为“角色背景探寻”,对角色的成长历程、性格特质以及价值观念加以梳理,从而领会其情感产生的根本缘由。其二是“情感关联代入”,将自身与之相似的过往经历和角色所具有的情感建立起联系。其三为“内心独白填补”,为角色构思未曾说出口的内心思绪。

2.3 强化情感细节传递

借助肢体动作、微表情等细节,精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提升情感表达的细致程度。其一为“肢体动作设计”,依据角色的情感以及身份构思契合的肢体动作,例如,要表达“角色的自卑”时,能够设计出“含胸低头”动作,以及“双手交叉抱臂”以及“说话时眼神向下”等动作,而不是采用单一的“沉默”方式。当表达“角色的坚定”时,可以设计“挺直腰背”“眼神直视”“手势有力”等动作,以此传递内心的坚定信念。其二是“微表情把控”,着重呈现面部细微表情,比如,要表达“角色的隐忍悲伤”,通过“眼眶泛红却强忍住眼泪”“嘴角下拉却努力保持平静”等微表情,传达出“想哭却不敢哭”的内心状况;若是表达“角色的惊喜”,可借助“瞳孔瞬间放大”“嘴角快速上扬又克制收回”等微表情,展现出“意外又不敢相信”的情绪。其三是“肢体与情感同步”,要保证肢体动作和情感逻辑达成一致,例如,当表达“角色的焦虑”时,肢体动作应当是“无目的的小动作”,而不是“刻意的大幅度动作”,防止肢体和情感出现脱节情形。

2.4 把控语言节奏与语气

借助台词在节奏、语气以及停顿方面的变化来传递角色的情感,使语言成为情感表达的关键载体。其一为“节奏调控”,依据情感的转变对台词节奏加以调整。其二是“语气转变”,结合情感所处的状态来调整语气。其三是“停顿安排”,在台词当中设计合理的停顿,以此传递未曾言说出口的情感。

2.5 展现情感层次与转变

掌控角色情感的“起伏与变化脉络”,呈现情感的递进、转折以及多样变化,防止情感表达呈现单一、扁平的状态。其一为“情感递进规划”,依照剧情的推进,规划情感的逐渐增强深化,例如,在演绎“角色对某人产生的好感”时,从“初次碰面时礼貌性的友善微笑”过渡到“相处一段时间后带有关注意味的眼神凝视”,进而发展为“彼此熟悉之后主动的关切问候”,以此展现情感循序渐进的升温态势。其二是“情感转折应对”,妥善处理情感的骤然变动,比如“角色获悉意外消息时的表现”,首先“短暂地愣住发呆”,其次“反复地进行确认核实”,最后“情绪如火山般爆发”,以此展现情感转折的自然流畅进程。其三是“情感收放协调”,避免情感始终处于“过度泛滥”或者“过度压抑”的状态,例如,在诠释“角色的哀伤之情”时,可以在“瞬间的强烈情绪爆发”之后,转变为“默默的隐忍克制”,再到“渐渐恢复的平静状态”,以此展现情感收放的动态变化,使表演更契合现实生活中情感的真实节奏。

在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中,演员的情感表达是塑造角色、传递主题的关键所在。借助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并积累素材,以此筑牢情感表达的真实根基;通过内心体验的构建,为其赋予深层次的支撑;依靠肢体语言的精妙配合,强化细节的传递;把控台词的情感传递、节奏与语气,展现出情感节奏把控中的层次转变技巧。精致的情感表达技艺能够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准,强化现实主义题材话剧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于角色的情感中洞察生活、审视自我,达成现实主义题材话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岩 . 论话剧舞台表演中空间感的塑造技巧 [J]. 戏剧之家 ,2020,(14):42.

[2] 高鸽 .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1977 年 -2014 年 )[D]. 上海戏剧学院 ,2015.

[3] 郝戎 . 再论话剧演员的素养 [J]. 戏剧 (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5,(01):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