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

李翔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223400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对软件人才需求大。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旨在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实训课程是关键。然而,当前许多中职学校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致使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不足。因此,构建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讨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关联度有所提升

部分中职学校关注行业动态,尝试在实训课程设置上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如引入软件开发流程、数据库应用等实训内容,让学生接触企业工作场景。同时,随着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兴起,部分学校在实训课程中增加相关基础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二)校企合作初见成效

不少中职学校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部分企业还派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讲解实际案例与技术要点,弥补学校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三)实训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中职学校更新补充实训设备。许多学校建计算机软件实训机房,配备新计算机设备与软件开发工具,提供硬件支持。同时,部分学校引入在线实训平台,学生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与实训操作,提升实训灵活性。

二、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要求不匹配

当前,部分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而非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设置缺乏对软件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系统分析,致使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例如,部分学校实训课侧重理论验证,忽视学生软件开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此外,实训课程内容更新慢,难跟上软件技术发展,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滞后于行业需求。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动性不足

实训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用传统“教师讲,学生练”模式。教师先理论讲解与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按既定步骤练习,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创新空间。此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面对复杂工作任务时无所适从。

(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多来自高校,有扎实理论知识,但缺软件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对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了解不深,实训教学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且学校考核侧重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难提升。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对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

目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据实训报告和操作考核结果,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这种方式难反映学生实训中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表现,也无法准确评估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此外,评价标准不明确具体、主观性强,影响结果的公正客观。

(五)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虽不少中职学校与软件企业有合作,但多停于表面,缺乏深度融合。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低,仅提供实训岗位和设备支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参与度低。且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沟通和利益共享机制,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入,无法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措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实训课程设置

通过系统分析软件行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据此构建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模块。基础技能模块培养计算机操作、编程语言等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模块针对不同岗位方向设实训课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应用模块通过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要跟踪软件技术发展动态,定期更新实训课程内容,引入新兴技术知识和应用,确保与行业需求同步。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将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结合。项目式教学中,教师按企业实际项目分解小任务,学生分组完成,过程中自主思考、团队协作与交流,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案例式教学里,教师选取软件企业典型案例分析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实训操作,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岗位适应能力。此外,利用在线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实训资源与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教师定期到软件企业实践锻炼、参与项目开发以积累经验。学校与企业签合作协议,提供实践岗位与支持,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依据,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任兼职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指导,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此外,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使其了解行业动态与教学改革成果,更新理念与方法,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四)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职业能力

建立多元化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结合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评价,全面考核学生职业能力。过程评价关注实训表现,如出勤、课堂参与;结果评价依据实训项目评估知识与技能水平。制定明确标准确保评价公正客观。引入企业评价机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评估实训成果,使评价契合行业需求。注重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指导改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五)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学校与企业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发,依岗位需求和技术标准提供培养建议与教学资源;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服务,优先输送毕业生。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与基础设备,企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实训项目和师资支持,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基地,供学生实习与参与项目开发,提升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同时,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学校教师到企业锻炼,企业骨干到学校兼职或开展讲座,促进知识交流与技术共享。此外,设立校企合作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参与合作项目,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总结

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是系统工程,需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等措施,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软件行业需求的人才。该体系构建需长期探索完善。未来,要加强对软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并及时调整课程与教学方法,深化校企融合形成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这样能让实训课程体系更科学合理,为职业教育和软件产业发展作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计琳琳 ." 面向人人 " 中职技能竞赛分析及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D].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2] 刘喆 . 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开发 [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

[3] 张艳君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训课程体系构建 [J]. 山东化工 ,2014, 43(4):3.

[4] 孙磊. 以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研究[J].科研成果与传播 , 2024(5):085-088.

[5] 崔喆.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J]. 国际援助, 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