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吴永辉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

当前土木工程建设呈现规模化复杂化趋势,从住宅建筑到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造价管控难度随之增加。传统造价控制多集中于施工阶段,忽视前期决策与设计环节的影响,导致造价失控现象频发。

一、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概述

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贯穿土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造价管理模式,核心是围绕工程效益与质量目标,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四大阶段开展协同管控。其并非孤立管控单一环节,而是通过各阶段联动形成闭环,决策阶段依托调研明确造价估算基准,设计阶段通过优化控制成本源头,施工阶段规范变更与资源消耗,竣工阶段通过审核核实造价真实性。该模式打破传统 “重施工、轻前期” 的管控局限,以动态调整与多方协同为关键,在保障工程功能与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造价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成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

二、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现存问题

2.1 调研不充分与方案失衡

决策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基础,此阶段问题将直接影响后续全流程造价。部分工程前期调研流于形式,未全面考察建设场地条件技术需求与市场环境,导致项目定位模糊,造价估算缺乏合理依据。部分企业在方案比选时过度侧重技术可行性,忽视经济性分析,选择的建设方案虽满足功能需求,但存在设计冗余,增加不必要的造价支出。

2.2 优化不足与协同缺失

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占比显著,但当前设计环节存在诸多管控漏洞。部分设计单位过度强调安全系数,采用保守设计方案,如增大构件截面尺寸增加材料用量,导致造价超出合理范围。设计过程中缺乏对造价的动态考量,未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图纸存在漏项错项问题,后续施工需通过变更弥补,间接增加造价。设计与造价部门协同不足,设计人员缺乏造价管控意识,造价人员未提前介入设计环节,无法及时对设计方案的经济性提出调整建议,导致设计方案与造价目标脱节。

2.3 变更无序与管控松散

施工阶段是造价实际发生的关键环节,此阶段管控不当易导致造价超支。部分工程施工前未制定完善的造价控制计划,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频繁,且变更审批流程不规范,未充分评估变更对造价的影响便盲目实施,导致造价不断追加。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材料采购缺乏统筹规划,出现浪费损耗现象,人工机械调度不合理,窝工闲置问题突出,增加成本支出。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沟通不畅,监理对造价管控的重视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造价异常,错失管控时机。

2.4 结算滞后与审核不规范

竣工阶段结算审核是造价控制的最后环节,此阶段问题将影响造价最终确定。部分工程竣工后未能及时整理结算资料,资料存在缺失遗漏现象,如施工记录签证文件不完整,导致结算审核无法顺利开展,拖延结算进度。结算审核流程不规范,审核人员对工程现场情况了解不足,仅依据图纸与资料进行核算,未能核实实际施工与图纸的差异,导致结算结果与实际造价不符。部分企业存在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等问题,审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核查手段,难以发现造价水分,造成投资损失。

三、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优化对策

3.1 强化决策阶段调研与方案协同

决策阶段需深化调研深度,组建专业调研团队,全面考察建设场地地质水文条件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结合市场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趋势,开展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为造价估算提供可靠依据。调研完成后需形成系统性调研报告,明确影响造价的关键因素及应对预案,并根据项目推进动态更新调研数据,确保估算基准始终贴合实际。完善方案比选机制,建立技术与经济双重评估标准,引入多方案对比分析,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选择经济性最优的方案。加强各参与方协同,组织设计施工造价等部门参与决策讨论,明确各阶段造价控制目标,形成统一的项目建设共识。

3.2 推进设计阶段优化与部门协同

设计环节需推行限额设计,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造价控制指标,将造价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各构件,确保设计方案在造价范围内实现功能需求。限额指标需结合项目类型与行业标准动态调整,避免因指标僵化影响设计合理性。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引入价值工程理念,通过分析构件功能与成本的关系,去除冗余功能,优化设计参数,在保证安全与功能的前提下降低造价。优化完成后需组织多轮评审,邀请技术、造价专家共同把关,确保优化方案兼顾经济性与可行性。建立设计与造价部门协同机制,让造价人员提前介入设计过程,参与设计方案评审,及时提出造价优化建议。

3.3 规范施工阶段变更与现场管控

施工前需制定详细的造价控制计划,明确各环节造价控制要点与责任人,建立变更签证审批流程,变更申请需附带造价影响分析报告,经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多方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避免无序变更。变更实施后需跟踪记录实际造价变化,对比分析预估与实际影响的差异,为后续变更管控积累经验。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材料采购流程,根据施工进度制定采购计划,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供应商,建立材料领用台账,严控浪费损耗;合理调度人工与机械,根据施工工序安排资源投入,通过班前交底明确作业效率要求,避免窝工闲置。强化监理单位造价管控职责,要求监理人员定期开展造价巡查,形成巡查记录并同步至建设单位,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造价违规行为。

3.4 完善竣工阶段结算与审核机制

竣工后需及时整理结算资料,明确资料收集范围与标准,安排专人负责资料归档,采用电子化存储方式提升资料管理效率,确保施工记录签证文件图纸变更等资料完整准确,为结算审核提供支撑。资料归档前需经过多部门联合核验,避免因资料缺失影响审核进度。规范结算审核流程,组建专业审核团队,审核人员需深入工程现场,核实实际施工情况与图纸的一致性,重点核查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材料价格等关键环节,审核过程中需留存核查记录,确保每一项数据都有迹可循,保障结算结果真实可靠。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选择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参与结算审核,第三方机构需独立开展工作,不受建设与施工单位干预,审核完成后出具详细审核报告,说明调整依据与结果。

结语

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覆盖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全阶段,通过各环节协同管控实现造价合理控制。当前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决策调研不足设计优化缺失施工变更无序竣工审核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造价管控效能的发挥。通过强化决策阶段调研与方案协同推进设计阶段优化与部门协同规范施工阶段变更与现场管控完善竣工阶段结算与审核机制,可有效提升造价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杜华 . 土木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05):100-102.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191.

[2] 刘博 .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对策分析 [J]. 大陆桥视野 ,2024,(0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