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沿岸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作者

周小颖

桑植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 湖南张家界 427000

一、引言

城市河道环境的治理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城市生态平衡与建设活动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当前 , 众多研究者针对都市河流管理普遍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治理模式与方法、以及水质监控和安全维护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景观质量的提高 , 河道园林景观建设要求也随之提高 , 并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河道恢复 ,生态整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扩张过程中,过度硬化的河岸改造、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多数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失衡,出现水体黑臭、水生生物灭绝、景观同质化等问题,既削弱了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降低了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生态修复理念强调通过自然或人工干预,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科学路径。将生态修复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既能通过生态技术修复河道自然属性,又能通过景观设计提升空间美学与使用价值,实现 “生态 - 景观 - 功能” 的协同统一。因此,研究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沿岸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对解决当前城市河道问题、构建宜居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生态修复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关联

2.1 生态修复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前提

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是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健康的生态基底。在城市河道治理中,只有先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改造、水质净化等措施,改善河道水文条件与土壤环境,恢复水生与陆生植被的生长基础,才能为后续景观营造提供可能。例如,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即使设计再精美的景观植物,也难以存活并形成稳定的景观效果;而通过生态修复改善水质后,水生植物才能正常生长,水景景观与生物栖息地功能才能同步实现。同时,生态修复过程中对河道自然形态的保护与恢复,如保留自然弯曲的河道走向、恢复河滩与深潭交替的地貌,不仅符合生态系统自我调节需求,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载体。这些自然形态可直接转化为景观亮点,如利用浅水区域设计亲水平台,利用深潭区域营造倒影景观,使景观设计更贴合自然规律,避免人工化、同质化的设计缺陷。

2.2 园林景观设计是生态修复的价值延伸

园林景观设计并非单纯的美学装饰,而是在生态修复基础上,通过艺术化与功能化设计,延伸生态系统的社会与美学价值。在生态修复恢复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后,景观设计可通过植物配置、节点营造、设施完善等手段,将河道沿岸转化为兼具生态保护与公共服务功能的空间。例如,在修复后的河岸带种植观赏性与生态性兼具的植物,既能进一步巩固水土、净化空气,又能形成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视觉享受;在河道关键节点设计文化小品与休息设施,可将河道与城市文化记忆结合,提升空间的人文属性与使用频率。此外,景观设计还能通过公众参与性设计,增强生态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例如,设计科普型湿地景观,通过标识牌介绍水体净化原理与本土生物知识,既能提升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又能引导公众参与河道维护,形成 “生态修复 - 景观利用 - 公众保护” 的良性循环,使生态修复成果得到长期维持。

三、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沿岸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3.1 生态规划:构建整体协同的河道生态系统

生态规划是设计的首要环节,需从河道整体生态系统出发,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明确设计目标与功能分区,确保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协同性。在规划前期,需通过实地调研掌握河道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植被现状、周边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历史最高涨水位等基础数据,分析河道生态问题的核心症结,如水质污染源头、水土流失区域、生物多样性缺失原因等,为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调研结果,可将河道划分为不同功能区段,实现 “分段治理、协同统一”。例如,在城市上游生态敏感区,划定 “生态保育段”,以原生植被恢复、自然地貌保护为主,禁止大规模人工开发,仅设置少量生态监测设施,维持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划定 “休闲游憩段”,在修复水质与河岸生态的基础上,设计游步道、亲水平台、小型绿地等设施,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划定 “文化展示段”,结合河道历史变迁,设计文化景墙、仿古码头等景观,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结合,提升空间的人文内涵。

3.2 植物配置:打造生态稳定与景观多样的植物群落

植物是河道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的植物配置既能发挥净化水质、固土护岸的生态作用,又能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上,需遵循 “乡土优先、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品种。本土植物对当地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具有良好适应性,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且能与本土生物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例如,北方河道可选用垂柳、芦苇、鸢尾等耐寒耐湿植物,南方河道可选用榉树、乌桕、海棠、梭鱼草、菖蒲、荷花等喜温喜湿植物,避免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导致生态入侵。在植物群落构建上,需打造 “乔 - 灌 - 草 - 水生植物” 相结合的多层次结构,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位分布,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层可选用高大乔木如朴树、栾树、水杉等,形成景观天际线,同时为下层植物提供遮荫;中层搭配灌木如紫薇、木槿、碧桃、腊梅等,丰富景观层次,增加季相变化;下层种植草本植物如红檵木、春鹃、金森女贞、大叶栀子、麦冬、狗牙根等,覆盖裸露土地,防止水土流失;水体中配置沉水植物如狐尾草、浮水植物如睡莲、挺水植物如菖蒲,形成立体水生植物群落,通过植物根系吸附污染物,净化水质,同时为鱼类、鸟类提供栖息场所。此外,还需考虑植物的观赏性,选择花期、叶色不同的植物搭配,确保河道沿岸四季有景,如春季樱花盛开、夏季荷花绽放、秋季银杏泛黄、冬季松柏常青。

3.3 水体净化:结合生态技术提升水质与景观价值

水体是城市河道的核心要素,水质优劣直接影响生态修复效果与景观品质。基于生态修复的水体净化设计,需避免过度依赖人工净化设备,优先采用生态技术,通过自然过程实现水质改善,同时将净化设施转化为景观元素。生态浮岛技术是常用的水体净化手段,通过在河道水面设置漂浮载体,种植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附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同时通过根系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低水体 COD、BOD 等指标。生态浮岛的设计可结合景观需求,将浮岛组合成不同形状,如圆形、条形,搭配不同花色的植物,形成漂浮的 “水上花园”,既提升水质,又增强景观观赏性。人工湿地系统也是河道水质净化的重要补充,可在河道沿岸或支流入口处建设人工湿地,通过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净化水体。人工湿地的设计可分为表面流湿地与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可设计为景观性湿地,种植观赏性水生植物,设置木栈道供游客穿行,让游客近距离观察湿地净化过程;潜流湿地则以水质净化为主,可隐藏于地下或植被下方,减少对景观的影响。例如,某城市河道治理中,在支流入口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将支流污水引入湿地净化后再排入主河道,不仅使主河道水质提升 1-2 个等级,还形成了深受居民喜爱的湿地景观公园。

3.4 景观构建:平衡生态保护与功能服务的空间设计

景观构建需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结合用户需求,打造兼具生态性、功能性与美学性的河道沿岸空间。景观节点设计是提升空间吸引力的关键,需结合河道周边环境与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的节点空间。例如,在河道转弯处,可利用开阔水面设计观景平台,搭配弧形座椅与景观灯,为居民提供休憩与赏景的场所;在历史桥梁附近,可设计文化广场,通过浮雕、石刻等形式,展示桥梁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故事,增强空间的文化认同感;在河道与城市公园连接处,可设计生态入口,通过乡土植物搭配与自然石材铺装,实现公园与河道景观的无缝衔接,提升空间的整体性。游步道与设施设计需注重实用性与生态性的平衡。游步道是连接各景观节点的纽带,需根据人流量与生态敏感度设计不同类型的步道:在生态保育段,可设计木质栈道,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在休闲游憩段,可采用透水砖铺装,增强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游步道宽度需控制在 1.2-2 米,满足两人并行需求,同时避免过度拓宽占用生态空间。设施设计需遵循 “简约、生态、实用” 原则,休息座椅可结合防腐木材质,丰富座椅形式,增加设计感,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垃圾桶需分类设置,并采用隐蔽式设计,避免破坏景观效果;指示牌需采用环保材料,内容简洁明了,同时增加生态科普知识,提升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案例分析 —— 以张家界市索溪河治理项目为例

1 项目背景与生态问题

索溪河作为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核心河道,全长贯穿城区,串联起天子山、宝峰湖、黄龙洞等著名景区,是当地重要的生态廊道与旅游名片。然而,随着武陵源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索溪河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河道采砂、随意种植、垃圾倾倒以及污水直排等 “四乱”现象频发。这些问题导致索溪河水质恶化,部分河段水体黑臭,水生生物大量减少;河岸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河道景观杂乱无章,与周边世界级自然景观极不协调,无法满足居民休闲与游客游览的需求,极大地削弱了索溪河的生态与社会价值。

4.2 张家界市相关部门的设计实施策略

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相关部门秉持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的理念,针对索溪河的现状,制定了系统且全面的治理方案:在生态规划方面,将索溪河流域进行细致分区。上游靠近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划定为 “生态保育段”,严格限制人类活动,重点开展原生植被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修复工作,拆除不合理的人工设施,恢复浅滩、深潭等自然地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中游城区段定位为 “景观提升与文化展示段”,结合土家族、白族等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对河道沿岸进行景观重塑。修复古老的码头遗址,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广场与景观小品,如以土家族 “摆手舞” 为主题的雕塑、白族 “三道茶” 文化展示墙等,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之中。下游连接新开发区域的部分设为 “休闲游憩段”,增设亲水平台、儿童游乐区、健身步道等设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锻炼以及游客短暂停留游玩的需求。

在植物配置与水体净化环节,遵循 “适地适树、乡土优先” 的准则。林业与园林部门联合筛选出适合本地生长的 30 余种植物,包括本地常见的枫杨、乌桕等乔木用于河岸上层,丰富天际线;中层搭配杜鹃花、山茶花等本地灌木,增添色彩与层次;下层种植蕨类、麦冬等地被植物,稳固土壤。在水体中,构建了大面积的生态浮岛,种植菖蒲、美人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水质。同时,在河道沿线建设了多座人工湿地,其中以表面流人工湿地为主,通过基质过滤、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等协同作用,对周边村落与城镇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人工湿地内设置了科普栈道,定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生态讲解活动,向居民与游客普及湿地生态知识。

4.3 项目实施效果

索溪河治理项目由张家界市多部门协同推进,历经数年建设,成效斐然:生态功能显著恢复。河道水质从原来的劣 V 类提升至 III 类标准,黑臭现象彻底消除,水中重新出现了鲫鱼、鳜鱼等多种水生生物,沿岸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文化与社会效益突出。索溪河成为张家界 “生态 + 文化 + 旅游” 的新地标,每年吸引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带动了周边旅游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依托索溪河景观,举办了 “索溪生态文化节”“民族歌舞表演” 等各类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与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增强了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生态保护意识,居民生态保护知晓率提升至 95% 以上。

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索溪河河道管理办公室,配备专业的养护人员,对河道生态与景观进行日常维护。同时,通过社区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河道保护,形成了 “政府主导、专业养护、公众参与” 的良好管理模式,确保索溪河的生态与景观效果能够长期稳定保持,持续为张家界的生态环境改善与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论

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沿岸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该设计方法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基础,通过生态规划明确整体方向,利用植物配置构建稳定生态群落,借助生态技术净化水体,结合景观构建提升空间功能与美学价值,最终实现“生态 - 景观 - 功能” 的协同统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三个关键要点:一是坚持 “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条件与城市文化特色,避免盲目复制设计方案;二是注重 “公众参与”,通过调研了解居民需求,将公众意见融入设计过程,同时加强生态科普,引导公众参与河道维护;三是强调 “长期维护”,建立生态监测与后期维护机制,定期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及时调整设计策略,确保生态与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未来,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低碳城市理念的深入推进,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河道园林景观设计将朝着更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何婉亭 , 黄海 . 植物多样性与城市园林景观的协同优化研究 [J].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23 (16): 5554-5559.

[2] 陈威 .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45 (08):111-115.

[3] 邹育新 . 园林景观绿化在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J]. 水利技术监督 , 2022, (10):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