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能小学劳动课堂:创新路径与育人实效探索

作者

陆茹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213000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对应小学劳动教育育人目标也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现阶段,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劳动价值观塑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都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AI 技术深度融入给小学劳动课堂提供全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它在个性化学习和情境创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劳动教育中所存在的缺陷,有助于建设更有活力和实效的劳动教育体系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具体运用路径和育人成效。

一、AI 赋能小学劳动课堂可行性

(一)智能情境创设深化劳动实践感知感知

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建构贴近生活的实践场景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依靠 AI图像识别,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造出高拟真的劳动情境。通过营造虚拟厨房和智慧农场的数字化场景来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抽象劳动知识的具象化。学生通过沉浸式交互,可以直观地感知劳动步骤和标准,避免传统说教式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有效地促进劳动实践认知深度和操作熟练度的提高,实现劳动教育由概念传递向具身体验的转变[1]。

(二)动态学情分析优化劳动教学策略

劳动教育的效果有赖于准确的教学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辅助下 ,AI 能够实时获取学生的劳动行为数据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习习惯和兴趣倾向进行深度剖析。该系统根据分析结果自动产生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并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和进度进行动态调整。这一数据驱动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统一化教学的束缚,使得劳动教育更加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由经验驱动到科学决策的转变。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劳动教育维度

劳动教育不能囿于单一的技能传授,需要和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AI 具有较强的构建知识图谱的能力,能够挖掘出劳动课程和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之间的关联节点。通过跨学科知识网络的构建,实现劳动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指导学生应用多学科思维去解决劳动中的现实问题。这一融合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使劳动教育和素质教育协同推进。

二、AI 赋能小学劳动课堂创新路径

(一)智能工具融合,优化劳动技能实训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教师要积极引进智能工具来营造一个更加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学生劳动技能实训环境 [2]。教师在劳动课堂中要善于甄别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要求的智能工具。通过使用智能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和准确的操作演示,有利于学生明确地把握复杂劳动技能的要领,使实训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在教学《动植物的繁殖》时,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工具来辅助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使用智能动画软件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繁殖过程动画。例如,对植物种子繁殖过程中,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到植株开花、传粉、受精以及果实与种子形成等过程,都用动态方式进行全方位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各阶段变化情况。对动物繁殖来说,像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一样,它的繁殖过程同样可以用动画清楚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制作动植物繁殖虚拟场景。学生在头戴式设备的帮助下,就像置身在其中一样,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各种动植物的繁殖情况。虚拟场景中学生可独立选取观察对象并以不同角度观察,也可停顿,播放关键环节并深入了解繁殖过程细节,大大优化学生动植物繁殖这一劳动知识和技能实训过程。

(二)数据驱动评价,精准反馈学习成效

为使劳动课堂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精准性,教师要积极建设完备的数据采集体系,对学生劳动学习期间的各种数据进行全面系统采集。这些资料涉及学生操作步骤规范与否,完成作业时间长短,理解和应用知识程度等等诸多方面。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准确地洞察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找出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长处和短处,然后给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个性化反馈和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

在《加热与冷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评价,以达到优化教学目的。教师可利用智能实验设备辅助,对学生探索水,固体,气体热胀冷缩等实验过程进行实时数据记录。例如在水受热遇冷变化试验研究中,智能设备可以准确地记录水受热遇冷后水位变化时间,范围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资料,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是否熟练,是否能理解热胀冷缩这一概念。如果发现有些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记录水位变化的数据不够精确,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同学规范操作过程,突出读数时机和方式。对理解有偏差的同学,教师可结合资料,再一次对热胀冷缩原理进行详细解释,同时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认识。另外,教师可通过采集学生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全面评价,并针对每一位学生提出专属学习提升方案以达到准确反馈和引导。

(三)虚拟场景创设,拓展劳动实践边界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AI 技术打造虚拟劳动场景来打破传统劳动课堂的时空局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在 AI 的帮助下搭建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仿若沉浸在劳动实践中。该方法可以使学生触及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的工作场景,大大丰富学生工作经验,开阔学生

工作视野,给劳动课堂带来新的生机 [3]。

比如,在 “炉火周围的热现象” 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 AI 技术来构建一个模拟的厨房环境。这情景中,学生“置身”厨房,可以清楚地看见炉灶燃烧着的火。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该装置来调节火焰的大小和观察在各种火焰状态下锅具,水壶和空气等身边物品的变化。他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与火焰的距离越近,所感受到的热度就越高;也可以观测热空气的升高并驱动周围空气的流动的情况。虚拟场景下,教师也可以设置若干互动环节,如学生接近高温物体的时候,系统就会给出提示音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下也能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通过这种虚拟场景的体验,学生对于炉火附近的热现象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文字介绍,而获得更直观和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扩展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劳动实践的界限,增强教学效果。

(四)个性任务推送,激发自主探索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不同爱好和学习能力的独特个体。教师在 AI 技术数据分析功能帮助下,可以准确地获知学生学习情况和兴趣偏好等信息,继而推送个性化劳动任务给学生。这些任务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发挥他们劳动课堂主体作用。

对于那些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水中的微小生物”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利用 AI 平台为他们推荐相关的个性化任务。如要求学生使用虚拟显微镜在水样虚拟环境下独立搜寻和观察草履虫,变形虫及其他微小生物。学生能独立调节显微镜放大倍数和操作时观察微小生物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等不同角度。AI 系统也能实时地提供有关微小生物介绍信息,包括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方面的知识。学生观察完之后,有必要根据观察结果写一篇关于微小生物观察的简单报告,对被观察微小生物的性质和行为进行描述。这一个性任务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还能激发其自主探索的愿望,促进其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劳动和学习,促进其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AI 赋能小学劳动课堂育人实效

AI 赋能小学劳动课堂育人实效,表现为多维度合力质变突破。通过智能情境和虚拟场景的建构,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增强对劳动的理解,从而形成具身化的学习记忆,这种深度参与,有效地促进知识内化的效率和技能迁移的能力。动态学情分析机制精准捕捉学生发展差异,驱动教学策略的精准适配,既规避统一化教学造成的”夹生饭”现象,并以个性化任务推送刺激学生内在驱动力,促其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从而达到劳动素养分层递进式提升的目的[4]。

基于数据的评估系统构建一个 " 教 - 学 - 评 " 的完整循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助力教师准确地识别教学中的弱点,引导学生对学习策略进行适时调整,这一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持续改进机制显著提高教学精准度和学习效能。建构跨学科知识网络又将多元思维方法天然地渗透到劳动实践之中,发展学生对问题的系统解决,促进劳动教育由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素养培育的提升。多方合力打造螺旋上升育人生态不仅显著提高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形塑其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精神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核心目标。

四、结语

AI 赋能小学劳动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使 AI 技术切实调动学生劳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劳动技能和培养劳动精神表现出明显的育人实效。放眼未来,伴随着 AI 技术不断迭代和提升,与小学劳动教育结合程度会越来越深,个性化指导和跨学科融合方面也包含着更大的探索空间,这有望为小学的劳动教育带来持续的创新动力,并培育出能够满足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佳润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J]. 读写算 ,2025,(18):52-54.

[2] 孔祥英 . 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在小学劳动上培养路径 [C]/AA 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 . 首届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交流会论文集 . 洪洞县飞虹小学 ;,2025:75-76.

[3] 郭华媛 . 拥抱数字化,开启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新篇章 [J]. 家长 ,2025,(13):29.

[4] 李子青 . 基于劳动体验的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AI 种植初体验”为例 [J]. 新课程 ,2024,(3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