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环节微生物污染的快速检验技术应用
高文俊
肥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71600
引言
食品加工环节由于涉及原料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包装等多个阶段,任何环节的控制不严都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从而引发食品腐败或食源性疾病。近年来,伴随食品工业化和供应链全球化,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日益突出,尤其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的污染,已成为食品生产企业与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培养法检测虽然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操作步骤繁琐,通常需要 2-7 天才能得到结果,无法满足食品加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的需求。基于此,开发和应用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技术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快速检验技术的角度,深入探讨其在食品加工环节的应用价值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免疫学检测是最早应用于食品微生物快速检验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检测。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法和荧光免疫分析等。这些方法在检测速度和灵敏度方面相较传统培养法有显著优势,通常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操作。例如,利用 ELISA 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大肠杆菌 O157:H7 等进行高效筛查。此外,免疫层析试纸条因其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适合现场检测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环节。然而,免疫学检测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交叉反应导致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以及对复杂基质样品的检测准确性不够理想。因此,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发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以及结合纳米材料和信号放大技术,以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
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的兴起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于核酸扩增的检测方法逐渐成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要工具。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技术,能够在数小时内对食品样品中的目标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目前,qPCR 已广泛应用于检测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以及李斯特菌等。近年来,恒温扩增技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扩增(RPA)等新方法受到关注,它们无需复杂的热循环设备,检测时间可缩短至 30-60 分钟,非常适合现场快速检测。此外,基于高通量测序(NGS)的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也在拓展,尤其在复杂菌群分析和污染源追溯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尽管如此,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仍受限于设备成本较高、操作需要专业人员等问题,因此其在食品加工环节的普及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质谱分析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质谱分析技术,特别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近年来在临床微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拓展到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该技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实现快速、准确的菌种鉴定,其检测速度通常仅需数分钟到数小时,远快于传统培养和生化鉴定方法,因此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在食品加工环节,MALDI-TOF MS可用于对生产环境中的致病菌进行快速筛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污染风险,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同时具备高通量分析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本的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实验室工作效能。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能够覆盖细菌、真菌等多类微生物。然而,目前其应用仍面临一定局限,尤其是质谱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相关微生物难以得到准确鉴定。为此,研究者正致力于建立更为完善和针对性的食品微生物数据库,以提高检测的准确率与适用范围。随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和算法的优化,MALDI-TOF MS 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四、微流控芯片与生物传感器的前沿探索
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前沿检测手段,通过将复杂的实验室操作过程高度集成于微型芯片之中,实现了样品的快速处理和精准检测。该技术不仅具有试剂消耗量小、反应时间短等显著优势,还能够实现多重检测和高通量分析,因此在食品加工环节的实时监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与核酸扩增技术、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结合,微流控芯片能够实现对食品中致病菌、病毒及毒素等多种污染物的快速筛查,极大地提高了食品安全防控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以及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传感器,均能够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或有害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其中,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因其无需标记、检测灵敏度高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病原菌的实时检测;而石墨烯传感器则凭借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和超高比表面积,为实现超低浓度病原体的快速识别提供了可能。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微流控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有望进一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远程化的食品安全监测。这不仅能够在食品加工环节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络,还将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和可持续的技术支持。
五、结论与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环节的微生物污染快速检验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免疫学方法因其简便快速而适合初筛,分子生物学方法提供高灵敏度与特异性,质谱技术为菌种鉴定提供新思路,微流控芯片与生物传感器则推动检测向便携化和智能化发展。尽管目前各类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如检测成本高、操作复杂或适用性不足,但随着多学科技术的不断融合,未来的食品快速检验平台有望实现高通量、多靶标、自动化和智能化,真正做到对食品加工环节的全程实时监控。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产业推动以及科研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快速检验技术将在未来食品工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苑 , 刘婧 .PCR 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J]. 中国食品工业 ,2024,(21):110-112.
[2] 王志伟 , 李洋 , 次晓娟 . 食品加工中微生物控制及其安全检验的探讨 [J].中外食品工业 ,2024,(21):18-20.
[3] 吴楷文 . 食品质量控制中微生物污染检测技术的创新与挑战 [J]. 现代食品 ,2024,30(20):55-57.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4.20.015.